红眼病图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杭苏15在杭州苏轼的身体并不快乐
TUhjnbcbe - 2021/9/29 23:50:00
杭苏15在杭州苏轼的身体并不快乐整理苏轼第一次在杭州时的工作生活轨迹,其中有大量方外交游的诗作流传。他与佛结缘,甚至影响到家人。苏轼在杭州有一位过从甚密的僧人——辩才法师,与之前提到的海月禅师慧辩是同门弟子。苏轼到杭州时,已经育有两子,长子苏迈已经12岁,另有次子苏迨,生来体弱多病,刚到杭州时一周岁,直到三岁后依然不能独立行走。苏轼担心迨儿的身体无法成人,寄托于佛门,求辩才法师为他剃度,取名竺僧。佛法无边,几天之后,迨儿竟然可以落地行走了。苏轼感慨此事,作诗赠僧友。赠上天竺辩才师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诗中讲到的“长头儿”就是迨儿的小名儿,所谓四岁是为虚岁。最后一句中“言法华”是当时另一位杭州僧人,以不忌荤俗为名,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的济公。

罗汉图(局部)

南宋刘松年卷轴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在杭州热衷于方外之学,自然有此地佛事繁盛的缘故,但说到底,还是本人心境、身患的双重因素占较大作用。心境,自不必言,盛年大才,却遭排挤,一切理想只能浮在空中没个着落;而在身患方面,我们从苏轼在杭州的诗作中可以了解到,三十多岁的苏轼,身体上已经出了一些问题。先是前面提到过的脱发之患,倒还是小事,更艰难的是,苏轼的眼睛似乎出了些问题。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西风初作十分凉,喜见新橙透甲香。迟暮赏心惊节物,登临病眼怯秋光。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犹有梦回清兴在,卧闻归路乐声长。这是熙宁六年()时苏轼再游径山归来后写的诗,其中已经透露出“病眼怯秋光”。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白发长嫌岁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南屏老宿闲相过,东阁郎君懒重寻。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金。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湖上青山翠作堆,葱葱郁郁气佳哉。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白足赤髭迎我笑,拒霜*菊为谁开。明年桑苎煎茶处,忆著衰翁首重回。(皎然有《九日与陆羽煎茶》诗,羽自号桑苎翁。馀来年九日去此久矣。)阇梨:shélí,意为高僧,泛指僧人、和尚。以上这一首记录茶饮的诗作,苏轼在开篇两句即透露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三十多岁已经生了白发,眼睛也生了病,不能贪杯。从此以后,这眼疾即困扰着苏轼的余生,后来在*州时发作过,在元祐年间回到京城后也发作过,再往后越来越重。至于具体是什么眼病,从留存的材料中判断,“赤目”,应该是红眼病的症状,此为后话。在杭州时,苏轼的眼睛出现不适,他便摆脱一切俗务,泛舟西湖,以满眼的碧绿清洗双目,所以才有“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的佳境。谢谢观赏,再见无犀原创无犀之谈

1
查看完整版本: 杭苏15在杭州苏轼的身体并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