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疫不容辞,视在必行疫情期间青光眼手术防护
TUhjnbcbe - 2021/6/7 16:49:00
编者按:青光眼是全球导致失明的第二大病因,仅次于白内障,却是第一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疫情期间,青光眼急诊手术无法避免。在处理病患眼科问题的同时,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于新型冠状病*的防护非常重要。本期《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四位眼科专家就疫情期间青光眼手术的防护分享了宝贵建议。本次采访特邀专家包括:医院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任原慧萍教授哈尔滨医院医院院长汪建医院院长余晓波教授复旦大医院副主任医师

眼科医护人员如何鉴别诊断

新型冠状病*感染?

王涛教授

目前看,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感染的患者,而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新型冠状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消化道的粪土传播途径也是其中之一。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核酸。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原慧萍教授

本次新型冠状病*感染,极少数患者可首先表现为急性结膜炎,随后出现发烧,咳嗽等其它症状。在发烧、咳嗽症状出现之前,需要与普通的急性结膜炎鉴别。其中询问到真实病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去过武汉,也没有接触过去过武汉的人员,无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状,1~3天内逐渐发生的伴有分泌物的眼红,通常双眼先后发病,双眼轻重程度可能不一样,急性结膜炎的可能性比较大。新型冠状病*感染的急性结膜炎,目前认为没有特异表现,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可能类似于病*性结膜炎,如结膜充血伴有水肿,水样或黏液样分泌物,结膜出血等。

汪建涛教授

年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武汉出现,1月7日,经全基因组定序确认为“新型冠状病*(novelcoronavirus,-nCoV)”,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暂时命名为“-nCoV”,2月11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记者会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命名为“COVID-19”。首先警惕“红眼病”患者,据报道COVID-19可能引起结膜炎的表现,发生比例不高,病情也轻重不一,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可表现为结膜充血、少量水样、稀薄黏液样分泌物,偶尔可见小片状结膜下出血,重症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结膜充血、水肿。新型冠状病*肺炎(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NCP)患者出现的结膜炎表现无特异性,且尚未确定是否-nCoV所致。“红眼病”是否是COVID-19感染所致,重点要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全身和眼部临床表现。如果需要确诊,必须结膜试纸检测阳性或从结膜分离出新型冠状病*。对于疫情期间就诊的所有眼疾患者,均需常规测量体温,排查是否同时患有COVID-19感染或是疑似患者。流行病学问卷内容包括:(1)14天内有无湖北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居住或途径史?(2)14天内是否在确诊病例的社区居住或拜访史?(3)14天内是否接触新型冠状病*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4)是否正处于居家隔离或医学观察期?(5)有无全身不适,包括发热、乏力、咳嗽、鼻塞、流涕、腹痛、腹泻等症状?疫情期间眼科急诊的开展有哪些困难?

王涛教授

(1)主要的难点在于没有症状的潜在感染者造成的患者之间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2)对于眼科患者,询问流行病学史是最重要的事情。(3)避免患者间、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交叉感染。所有的患者必须配戴没有单向呼吸阀的口罩。眼科的各种检查器械都要防护好,比如用废弃的X线片档在裂隙灯前防止飞沫传播;眼科医生也要自我防护好,口罩(N95最佳,外科口罩也可以),护目镜、手套和帽子全面防护;检查每个患者后务必要用75%的酒精棉片清洁裂隙灯。

原慧萍教授

疫情期间眼科急诊接诊的困难——患者对疫情和防护的认识不足,部分发热患者急于处理眼部疾病,而拒绝去发热门诊排查新型冠状病*肺炎,特别是如果要求患者做肺部胸片或CT时,患者不理解,觉得看眼病,为什么要检查肺部胸片或CT。少数患者和家属对于要求一医一患一陪同不理解和不遵守;部分患者为尽快完成眼科急诊检查,故意隐瞒病史,不如实报告病史。少数患者就诊时不戴口罩。极医院以急诊就医。

汪建涛教授

NCP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多、人群普遍易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作好预检分诊和严防院内感染是关键。疫情期间眼科急诊的开展存在以下困难:(1)存在潜在隐形感染者很难发现只通过测量体温排查,可能会遗漏NCP感染或疑似患者。据报道一半以上NCP患者确诊时不发热。潜伏期间NCP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2)眼科急诊门诊和手术患者多眼科急诊门诊需接诊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骤降、剧烈眼痛、各种眼外伤等急诊患者以及慢性病如青光眼、葡萄炎等开药的患者。急诊入院的眼科疾病种类多,包括眼外伤相关手术、青光眼相关急诊手术、急性视网膜脱离、急性视神经炎等各种需挽救视功能或眼球的疾病。(3)眼科近距离接触和接触性检查项目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患者需行常规的裂隙灯、眼底检查,不可避免的需要近距离检查患者,其中额托、下颌托、板凳等需患者直接接触。非接触眼压测量存在增加气溶胶感染风险。眼科急诊患者如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房角镜检查、压平眼压测量,新鲜视网膜脱离患者行三面镜检查等接触性检查,即使严格实行一用一消*,也无法完全避免存在潜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余晓波教授

眼科急诊的风险在于(1)不明患者是否有疫情风险。医院推诿而隐瞒接触史,或提前吹冷风并使用退热药来欺骗安全体温检查,甚至部分患者并不明确自己是否有危险接触史。往往必须将每一个患者都作为潜在的新冠感染患者对待,造成诊疗时间的延长和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消耗。(2)眼科医师的很多检查和治疗需要近距离面对面接触患者甚至接触患者眼部体液(如直接眼底镜检查、翻眼睑、泪道冲洗、压平眼压计等),容易造成飞沫和接触传染。

对于疫情期间还要行急诊眼科手术的

医护人员,您有哪些防护建议?

王涛教授

新型冠状病*肺炎可能通过眼睛传播,眼科医生被推到了重大流行病的临床前线。保护好自己才能治病救人。疫情时间,眼科医生如何做好自我防护?(1)避免患者间、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交叉感染。所有的患者必须配戴没有单向呼吸阀的口罩。眼科的各种检查器械都要防护好,比如,用废弃的X线片档在裂隙灯前防止飞沫传播;眼科医生也要自我防护好,口罩(N95最佳,外科口罩也可以),护目镜、手套和帽子全面防护;检查每个患者后务必要用75%的酒精棉片清洁裂隙灯。(2)在上述检查完毕后认为需要眼科急诊处理的患者,首先应该请内科医生会诊排除患者发生新型冠状病*肺炎的可能性。如患者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则按照眼科急诊手术的正常流程进行;如果患者为疑似或确诊患者,转运至感染科进行单间隔离,并根据疑似病例的具体人数由医务处安排启用隔离留观病房。眼科急诊手术的医护人员以及手术室的防护按照感染科的指导达到最高级别。

原慧萍教授

眼科一些急症,比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疫情期间需要及时处理,甚至急诊手术治疗。以下建议供参考:首先,接诊时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防护,并对就诊患者测量体温,仔细询问病史,登记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对于发烧患者派专人护送到发热门诊,首先排除新型冠状病*肺炎。其次,应明确诊断,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对于确实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收入院,并安排单人房间,一名陪护,每日病房保持空气流通并进行消*;第三,住院期间嘱患者及家属不得离院;嘱患者和家属配戴口罩,每日对患者及其家属测体温,仔细询问病史;术前检查和处置时,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检查患者时尽量采用前置镜,间接检眼镜或辅以眼底照相,避免接触患者的泪液;检查患者使用的仪器做到一人一消*;第四,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潜在的感染风险的污染物,戴或者摘口罩,脱手套后都要洗手。检查患者时尽量不说话,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时保持一定距离;嘱患者和家属戴口罩;第五,手术前再次核实患者的病史,是否有咳嗽和身体不适等症状,手术中建议医生和助手要戴防雾的防护眼镜。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患者手术中也要戴口罩。第六,术后检查和处置患者时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戴医用帽子、医用外科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检查患者时尽量不说话,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时保持一定距离;嘱患者和家属戴口罩;第七,住院期间,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不容辞,视在必行疫情期间青光眼手术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