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腊月
年,一眨眼就快过去了,腊月也在急匆匆的赶来。伸伸手,拽不住随风远去的昨天。想起故乡,想起亲人,想起一年来的是是非非,想着想着,眼眶就湿了……
记忆中故乡的腊月,雪花在空中轻盈的跳舞,喜鹊在枝头喳喳喳的欢叫。天气虽然冷的滴水成冰,人们也冻得哆哆嗦嗦,但一进腊月却处处透着喜气。外出打工的男人们,将一年的辛劳换成鼓鼓的腰包在腊月里带回来了,守家在地的女人们,将美好的愿景在腊月的烛火下剪成了对对红窗花,年轻的姑娘后生将甜蜜的爱情在*土地上开花结果,调皮的娃儿们一边在雪地里撒欢儿,一边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庄户人家,杀猪宰羊在腊月里准备年的醇香与丰厚…...
故乡的腊月,总是由腊八节来拉开序曲。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此时的故乡正是雪花飘飘、数九寒天的时候,所以堆个雪人对我们这些塞北农村娃娃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腊八节前,几乎有小孩的人家门前都会堆着一个雪人。到了腊八节的这天,女人们早早起来将秋天丰收的五谷杂粮、莲豆红枣熬上一锅浓香的腊八粥。熬好的第一碗腊八粥一定要放在门外窗台上冻个碗坨扣在雪人的脑袋上当做帽子。儿时,那个戴着红粥帽子的雪人,也是塞北小村里一抹鲜活的风景。在家乡,有喝腊八粥不见太阳的讲究,否则就会得红眼病的说法。因此,儿时的我们,这一天的早晨,大都是在睡眼朦胧中就见母亲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在热气腾腾的大锅灶边忙碌着熬粥,而娃娃们,总是会在暖和的被窝里喝上一碗母亲端来的腊八粥后,睡上一个回笼觉再起来。腊八节的这天中午,家家户户肯定会做一顿好吃的过节,杀完猪一直舍不得吃的猪骨头在这个日子里也许就会拿出一俩根儿肋骨炖上给娃娃们解解馋,也许就是油炸饼粉汤,要么就包饺子、烙馅儿饼,有了荤腥儿的腊月连擦灶台的抹布都是油的……袅袅的炊烟在烟囱里升腾,馋人的香味在小村的上空弥漫。肚子溜圆的娃娃们东跑西逛,看看谁家雪人的粥帽子红,谁家雪人的粥帽子大,谁家雪人的粥帽子被贪吃的狗儿咬掉一半儿,快乐,在小村里久久飘荡……
腊八节一过,年味儿一天天的来了,村子里的人们就开始忙着过年了。
女人们晚上熬油点灯的在窗下剪窗花、做新鞋,白天则招呼隔壁俩邻大娘婶子们今天蒸糕、炸麻花,明天压粉条,后天烧肉,这些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吃喝东西,都得心灵手巧的几家女人们分工合作来完成。没有这些吃喝,也就没了年味儿。
在故乡办事宴、招待贵客都少不了软溜溜的油糕,糕(高)意味着步步高升,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过年那就更得吃糕了。蒸糕的营生是个力气活,家里女人们蒸糕一般都得由男人们来帮锅。故乡人吃的油炸糕都是用故乡胡麻油炸出来的*米糕。故乡地里种的黍子碾出来磨成*米面,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女人们先用凉水粉面,再洒一层在笼屉上锅蒸,试好软硬后,等锅里冒出热气再撒一层,熟一层撒一层糕面,待一层层撒上的糕面全部蒸熟后端出来扣在案板上,男人们立即用手掌蘸着凉水趁热“踩”糕,反复压搓直到光溜溜的不粘手了,再包上豆沙馅儿,爱吃咸口的还包上拌好的韭菜土豆丝馅儿,皮薄馅儿大的素糕下在飘香的胡麻油锅里刺啦刺啦的炸成金灿灿的油糕,出锅后蘸上白糖咬一口,外脆里软,好吃极了,馏糕烩菜也是故乡人过年最爱吃的饭食之一。
蒸糕、炸麻花、炸馓子人们一般都是放在一天做,因为二者都是油食东西,张罗一次不浪费油。麻花也是早些年正月里走亲访友的待客吃喝,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必做。过年不管去到谁家串门儿,首先端上来的肯定是这家炸的麻花,憨厚的乡邻们不论多少咋也得让你尝一口看看麻花炸的好赖。炸麻花更是个技术活,一个村里肯定有这么个炸麻花的能手,一进腊月,东家请,西家叫,可吃香了。麻花要想炸的好,面、糖、油搭配有严格的比例,弄不好那是咬也咬不动,制作过程也挺繁琐,麻花一炸完,过年的气氛立马就更浓了。只不过小时候一到过年,好吃的多的吃不过来,有了油水的肚皮根本不把麻花放在眼里,如今说起来只记得它那香香脆脆的味道却再也没吃过故乡地道的麻花。
过年第二个大事情就是压粉条了。硬铮铮的细粉条过年用来调绿豆芽凉菜,这是正月里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下酒菜。宽粉条则用来做家乡人爱吃的猪肉烩粉条,好的宽粉条能经得起烩菜长时间的烩,出锅后不粘不烂还入味儿有嚼头,粉条压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年过的好坏,所以压粉条一般都是请手艺较好的女人们来家里帮忙。故乡人吃的的粉条,是正宗土豆粉条。女人们秋天磨好的土豆粉面,经过一冬细心的晾晒,干燥,用细筛子筛出最细最白的粉面就是留到过年压粉条吃的。一大早安顿住自家营生的四五个女人们,陆陆续续的过来了,手艺好的女人当然是由她来和粉面了,手艺差点儿的就灶前烧火,有力气的站在饸烙床前压粉条,出细活儿的用冷水拔凉粉条绕成把放在院子里一会儿就冻成粉坨子好存放。压粉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粉面和的软了一下锅不成形不说会成一锅粉面糊糊,,粉面和的硬了累死人也压不动,白矾大了吃起来苦,白矾小了粉条不筋道。这些经验,可不是言传身教就能学会的,都是女人们经过长期的熟稔自行掌握的。没个三下俩下的女人一般不敢揽这个营生,要不,让人家吃一黏糊糊的粉条不得让人家“说道”一正月呀。记得那时,每次压完粉条,母亲就用缸里腌的咸菜切成细丝儿,再用勺头放点胡麻油伸进灶坑的火上炝点葱花、花椒面,再将锅里剩下的一些碎粉条捞出来,将呛好的油花刺啦一下子浇在上面,倒点老陈醋拌上,那才叫一个香啊,每次都得母亲提醒我,少吃点儿,少吃点儿,滑溜溜的粉条吃多了胃会涨得难受。
说起故乡腊月里做的好吃喝,故乡的烧猪肉最值得一提了。到了腊月二十左右,男人们就该往锅灶跟前走了,因为男女老少都爱吃的烧猪肉这得男人们出马来完成。也有的人家将猪蹄、猪爪和猪肉一锅烧好等着过年一起吃。烧猪肉男人们一般都是挑选猪身上的五花肉,也是腰条肉来烧,家里自养的黑肉猪,都是女人们一天天喂粮食和麦糠长大的,喂出来的猪肉一层肥肉一层瘦肉,正是做烧猪肉的上好材料。做的时候先将带皮猪腰条肉切成大四方块,在冷水里泡除血水沥干后,放上葱姜蒜、白酒、八角、桂皮等多种大调料在大铁锅里用木柴火煮熟。煮熟的猪肉块儿沥干汤水等着再下油锅炸,而煮肉的汤水还可以用来做皮冻,晾凉后的煮肉再用熬好的白糖上色,最后再下油锅炸,烧好的猪肉吃的时候切成薄片装盘上锅再蒸一次,经过几道工序之后,肥的感觉已经彻底没有了,肥而不腻、棉香可口的烧猪肉蘸上陈醋蒜泥,饭桌上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男人们哧溜抿上一小口酒,就上一筷子烧猪肉,那滋味儿,那才叫过年哩。
一过腊月二十三小年,离大年就更近了,炮声送走灶王爷回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总结后,人们则更加的忙乱了。出外打工的的人们陆陆续续返家了,有的烫个时新头,有的买个新家电,有的领回个远路对象……有的人家女人细乎,开始蒸点心,蒸枣山,白白的点心揉的圆溜溜的点上小红点,但决不能是那种开花变裂的馒头,那样的点心是大家避讳的。云朵般的枣山上点缀着红红的大枣,祥云、水滴状的一圈圈儿盘旋而成,那是庄户人家过年用来上供财神爷的,人们虔诚的希望财神爷爷光顾自家,来年日子越过越好。
腊月里,女人们在家做吃吃喝喝喝,置办年货的任务就落到了男人们头上。一大早吃过饭的男人们就搭上村里上街的四轮车去置办年货了。当然临出门少不了女人们一气安顿:做衣裳的布料先紧老人娃娃们的来,手头稍微宽松点儿就大人们也换一身,手头紧就拿出以往舍不得穿的衣裳拿出来再过个年。鞭炮、年画、香烛纸火这是必需品也好挑选不用女人们操心,关键是铺炕油布甚的可得叫个人帮参谋参谋,不鲜艳的颜色铺上不可心。在飘着浓浓年味儿的街上,早已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对联,小摊贩们嘴边冒着白气,一边冻得直跺脚,一边大声吆喝招揽着顾客。男人们小心翼翼的挑选着需要的商品,一边盘算给自己买几条便宜纸烟抽的同时,当然也得买条好烟买瓶好酒,正月家里少不了来客人招待用。猪肉、羊肉、鸡肉自家都有杀下的肉,用不着买,顶多买上俩条鲤鱼,年年有余嘛,不管大小,“有鱼”就有那个意思了。东西置办齐楚后,当日头偏西,上街的四轮车回了村,各家男人们背着鼓鼓囊囊的兜子跳下车,等在村口的娃娃们可乐坏了,连蹦带跳跟在父亲们的身后,兜子里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这可是一年来最大的期盼了。手洗了一天被罩、褥单、衣裳的女人们,手指泡的通红,赶紧给上街的男人端出热在锅里的饭,饿了一天的男人一边吃饭,一边笑眯眯的看着女人一件件的从兜子里掏出置回来的年货,全家人,沉浸在舒心的笑容里……
腊月里,还有一个比较忙乎的人就是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文化人。这段时间,他家肯定堆满了一摞摞村里人送来的红纸,飘着墨香的对联,内容都是贴合这家光景的词句,读来那是又接地气又喜庆。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少,但写一首好毛笔字的人却并不多见,别看村里人种庄稼是把好手,但一到腊月写对联的时候,不管是谁都得恭恭敬敬的去求人家文化人给写上幅对联。
吃吃喝喝准备的差不多了,女人们就开始搜翻的洗衣裳、打扫家、糊窗户。院子里晾衣绳上每天都搭着洗出来的冻得嘎嘎硬的衣裳,家里犄角旮旯扫个干净,剪了一冬的红窗花贴上了,喜鹊登梅,祥鱼吉兔,花开富贵等等各种好看的图案越看越喜庆,古老的农耕文化,浓郁的年文化,在红红的窗花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待到各家各户家里的年画贴上,更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山水花鸟,故事传说,神仙吉祥物,可爱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那是正月里娃娃们跑大年必看的东西。忙了一个腊月的人们,一边忙乱着抱怨,一边笑的合不拢嘴,忙不完的腊月,累人的腊月,都说只有等待过年那天才能齐备。大人们忙乱的晕头转向,最闲的还数娃娃们,每天雪地里撒欢儿,回家顺便捎带着偷吃点儿做好的吃喝,临睡前还得把过大年准备好的新衣裳试了一遍再试一遍……
故乡的腊月是隆重而忙碌的,故乡的腊月也是最有滋味儿的。人们敬畏过年的传统文化,人们尊重祖先遗留下的传统习俗,古老的农耕文化,在故乡的腊月里体现到极致,以至于我走得越远,对故乡的惦念就越深。那种深埋于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一到闻见年味儿时,回家的念头就在啃噬着深夜里不眠的灵*,一个声音总是在心底呼唤,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只要能回家过年,哪怕山再高,路再远,钱再少,不管春运大潮有多挤,都得赶在大年三十接神炮响起时,赶回家中吃上饺子……
是的,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回家过年吧,回味下家乡的年文化,感受下家乡人的热情,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吧…….
PS: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这是我小时候的过年,那时候日子已经好转了很多,我估计还有很多没写全,欢迎朋友们留言一起回味!
PS:本文图片来自老乡、亲戚朋友们提供,感谢大家,如有家乡照片请大家继续发送支持!
山菊:原名王玲慧,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籍,一个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怀念故土,守望故乡的女子。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