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个书名还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老残游记》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当时连这个名字都觉得嫌弃:老残,残缺,不美,没兴趣,更别说产生把书找来一读的愿望。
没想到前几天和女儿读《文心》,在枚叔给乐华和大文讲读书方法一节,枚叔看到大文的书架上有《老残游记》,建议他们先读这一本,说像他们刚入初中的年纪,读这个是很合适的。
女儿刚看到书名也有种莫名其妙的神色,问我为什么叫老残?我惭愧得说不出话来,因为为娘也没读过,想编个理由又怕误导了孩子。还是什么也别说了,只向女儿表示我同她一样疑惑罢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读怎能解开心中的疑惑,于是有了买来一窥究竟的冲动。
原来,老残是作者刘鹗的号,字铁云。他出身官僚家庭,不喜科场文字,少时便聪明过人,一生纵览百家。先后以行医、经商为业,也是清末小说家。
书不厚,只有两百多页,看上去也有袖珍的精致,书里夹着书签,上面的文字也是封面的文字:
“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
只此一句,深得我心。
于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老残游历的正是山东一带,大明湖、趵突泉、泰山,简直就是我家门口。
看完忽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还想责怪相关旅游部门,为什么不拿这本书作宣传,让我们错过了这么多年。转头又想到这是谴责小说,既然是谴责,就是明着暗着指出这里官场的弊处,不当做宣传产品也可以理解吧。
时至今日,书里提到的怪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而除了这些,有意思的地方多的是:老残在大明湖听戏、申子平山中奇遇、斗母宫逸云论道,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一、老残在大明湖听戏
这里最精彩的当属老残在大明湖听戏时,作者对王小玉声音的描写。
“起初声音不大,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读到这里不自觉得和女儿分享这些美妙之处,现在她都会学以致用了,比如在大热天吃到自己喜欢的冰淇淋时也会说“五脏六腑像用熨斗熨过一样服帖”。
对孩子最好的引诱是让他们去阅读。我确信当和孩子对同一本书、同一个内容感兴趣时,便是母慈子孝、岁月静好的时刻。
小玉继续唱,声音越唱越高,在极高的地方还能回环转折,恍如从泰山西路爬山的景象,本以为声音高的像到了傲徕峰,没想到又翻到了扇子崖,再一听又像到了更高的南天门,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又从高处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此后越唱越低,越低越细,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院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两三分钟后声音又起,仿佛从地底下发出,又像放烟花一般窜到天上化作五光十色纵横乱飞,让人耳朵忙不过来。这声音太震撼人心了,不怪乎有位外省听众听了后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三日都觉得少了,该像孔圣人说的“三月不知肉味”中的三月更贴切些,可知声音的美妙。
泰山就在家门口,傲徕峰没有爬过,扇子崖倒是爬过一回,南天门则是每次登顶的必经之处了。三座山峰一个高过一个,一个险过一个,老残定是三个都爬过的,所以才体会得那么深刻,估计借着那美妙的声音又重游了一遍吧。
二、申子平山中奇遇
申子平山中听到虎啸,虎没追来,一行人却误入了在山间修行的涂氏玙姑家,其间还有道人*龙子等。子平与他们品茗弹琴谈诗论道,真是一番奇特的际遇。
子平纳闷,来时的山月是那样的阴森惨淡,令人怵*动心。现在人在院里,再看山月却觉令人心旷神怡,遂想到王右*说的“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真正不错也。
山月在不同的心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景致,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想起《山月记》这本书,里面很多故事都是中国典籍里的,也许作者取这个书名也是如此吧。同一个故事,此时看和彼时看就是不同的感受了。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心境不同,所看所得就不同。
又讲到道,“凡道总分两层,道面子和道里子,里子都是想同的,面子就各有分别了。儒、释、道里子相同,都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不同的是儒教公到极处,而佛、道两教有了偏心,惟恐后世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出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
鲁迅先生评价此书“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这里,也便是老残信仰的一次体现了吧。
三、斗母宫逸云论道
逸云的出场也很有趣。老残两口和德慧生两口结伴爬泰山,在斗母宫吃斋饭时,上来两个小姑子,其中一个二十岁的样子,一脸秀气双眼有神,伶牙俐齿,老残以为是名声在外的靓云,没想到她说自己叫逸云,是靓云的师兄。
几个人都非常喜欢她,德夫人想要让她嫁给惠生做二房,自己和她以姐妹相称。但在后来的相处中越发觉得不敢这么做了,逸云的智慧,远不是他们一行人可比的。而环翠更是敬佩她,想从此离了老残,拜逸云为师,跟她在泰山上吃斋念佛、参禅悟道。老残懂得环翠的意思,也真的帮她遂了心愿。
逸云是个大彻大悟的人,书里将逸云的想法、认识、悟道的经过、内心的挣扎写得非常详细。那个时候的女孩子的青春,逸云在参悟中看见了、参到了、明了了,但大多数人呢,仍是在青春的泥沼里挣扎。
樊小纯在《不必交谈的时刻》里说“青春因为缺少控制,几乎是面目可憎的。”这才是青春真实的样子吧。青春是无助、迷茫、无能为力的,在那个年纪里的男男女女,即使想控制又怎知如何控制呢。
而逸云是幸运的,从十二三岁的懵懂无知,到二十岁时的大彻大悟,短短几年间,她的认识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改变。幸运如逸云,变化进步如此之快,不知到底是老残的变还真的是女孩子的变呢。如若变化如此之快,进步如此之大,那又何愁控制不住青春呢?
于是想到一定要让女儿好好读读这一段,哪怕没有逸云变化这么快,至少可以让她明白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眼光和认识,不必过于执着于某人某事,最该做的是让自己更快的进步,变得更好。
哪怕她只记下这一点,也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做些参考,在迷茫时不至于看不清前行的路。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写老残梦里游阎罗殿的景象,其中写到老残羡慕*的五乐“一不要吃,二不要穿,三没有家累,四行路便当,要快顷刻千里,要慢蹲在那里三年也没人管你。五不怕寒热,虽到北冰洋也冻不着,到南海赤道底下也热不着。有此五乐,何事不为?由此看来,做*确实比做人快乐。”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谈*色变,读到这里却十分认同老残的羡慕。人生在世,身不由已,远不如**一般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来去自如。
但是想起《天蓝色的彼岸》里的哈利和阿瑟为什么又是那么让人心疼呢,还有在电线杆子上蹲了五十年的斯坦,只是为了等他的叫温斯顿的小笨狗。他说,他死的时候它才六岁,他一定要等到它。
有段时间觉得如果不用照顾老公和孩子,大概每个女人都可以生活成十八岁。但又感觉这是在逃避责任和找借口,想不想活成十八岁还是在于自己的意愿。又可以活在十八岁,又可以收获老公和孩子的疼爱不是更好么。贪得无厌或知足常乐的选择权在于自己,只是要想得到就必然要有付出罢了。
老残写*定有他的用意,一是反衬百姓的生不如死,再就是抒发自己的意愿,现实无法更改,但梦里可以。
老残又来到地狱森罗宝殿看罪人受刑的场面。这里的刑罚远比人间残酷,剥皮剥肉、油煎火烹、人肉石磨,反反复复,无穷无尽。生前作恶越多的人,死后要遭受的刑罚就越多。
这便是老残对那些多行不义的官员们的美好祝愿吧,同样的祝福送给他们。
书里还有游记的自叙和续集的自序两篇文言,纪录了老残作此书的缘由,读来让人潸然泪下、思绪万千。
读完此书后我没有推荐女儿再读,对于9岁的孩子来说,她可能还无法理解书里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还是再放一放,等到哪天她真有兴趣读了,或是可以读懂了的时候,再让她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