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必考名著翠湖心影
TUhjnbcbe - 2023/8/15 22:26:00

上中学时被学校要求读一些课外书,其中就有《翠湖心影》,到现在这本书还是中学必读课外书。

作者简介

作者汪曾祺(年3月5日—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作品赏析

《翠湖心影》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

收录于《浮生杂忆》中。

读《翠湖心影》时,感觉清雅秀丽,好似一位江南水乡女子袅袅地走了过来。

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丁香般结着怨仇的”女子,相反,给人一种谨慎平和的美。

文章的开端讲述了昆明当地的一个笑话段子,它不是像现在速食时代的那些需要让人扫一眼便能立刻爆笑的笑话,它是需要人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的。

文中说“当时觉得很无聊,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文章由此便自然地过渡到了翠湖。

文章的主体部分描写了翠湖及其周围的景观,叙述了自己与翠湖有关的生活,其中不时夹杂着作者自身的感受。

虽然记叙的都是些看起来算是琐事的日常情况,但却使人看过之后还愿回头再去看、去品味。虽描写的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但很吸引人。

文章最后说作者自己一别翠湖已38年,除此之外,还记录了作者关于最近的一些有关翠湖的情况。其中难以掩饰对翠湖的关心。

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朴实的愿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这也是很多当地人的希望。

文章通过对往事的缅怀,对那些宁静、平实的日常琐事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平实而琐细生活中的缤纷色彩。

语言平白、朴质,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文。

阅读理解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1.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2.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从文章第五段进行概括。

3.文章取名“翠湖心影”,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一则笑话入题,自然引出汪先生对翠湖亲切的怀念,而提到西湖、大明湖、瘦西湖的目的则是衬托翠湖与昆明城的密切关系。

B.“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说明每个来到翠湖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用自己的眼和心尽情地领略翠湖之美借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超脱。

C.作者称图书馆管理员为“妙人”缘于他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这个细节描写凸显了汪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D.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与对翠湖遭受人为破坏的丝丝担忧,并充满期望地祝愿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

E.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华丽秀美又不失幽默风趣,读来如沐春风,如洗山泉,一股清纯之气潜潜袭来。

答案:

1.(1)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它传递着生气与灵动,这正符合翠湖的特点--给昆明带来了美;同时这个比喻也强化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2)来到翠湖,远离喧嚣扰攘,冲淡生活委屈、烦恼,身心获得轻松与慰藉。

2.①大小规模合适;②湖水清澈、盈满、不深;③堤边垂柳碧绿,与粉紫色水浮莲、红鱼相映成趣,给人留下“翠”的强烈印象。

3.①翠湖给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②在翠湖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安静,领略到了昆明人的大度。③分别三十八年,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

4.BE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翠湖比作昆明的眼睛,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形象的写出了翠湖之于昆明的作用,给昆明带来了美。同时还写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2)联系上文,“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是指“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远离喧嚣扰攘,冲淡生活委屈、烦恼,身心获得轻松与慰藉。

2.试题分析:首先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答题区间:第五自然段。本语段主要写了四个层次:(1)湖大小适中;(2)堤边密密地栽着树;(3)湖水极清,不深;(4)柳树紫色水浮莲、红鱼相映成趣,给人留下“翠”的强烈印象。

3.试题分析:“翠湖心影”是指翠湖在作者心目的印象。本文就这个内容从三个方面来写:翠湖给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的人们带来了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翠湖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安静,领略到了昆明人的大度;分别后,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

4.试题分析:B项:只是精神得到放松与慰藉,并非每个人都会停下脚步来欣赏。E项:“语言华丽秀美”有误,应为“清新自然”,淡与真才是汪先生散文的特点。

-END-

▍来源:网络。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必考名著翠湖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