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鲁先圣苦耕三尺案,尘世修佛心记者王璐瑶
TUhjnbcbe - 2023/8/15 22:26:00

鲁先圣:苦耕三尺案,尘世修佛心

——《文化前沿》记者王璐瑶

山河岁月,当是明寂;皓月长空,定会不朽。赴一场思想与灵*上交流的盛宴,不必在最美好的年华,也不必有惊艳的开场,就是在一字一句的寒暄,一颦一笑的交流中,彼此间好似已经打开封印已久的记忆。

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凛冽的寒风抵挡不住一颗颗追求文学的心,思想的火花开始碰撞、迸溅,笔者如约见到了著名作家鲁先圣先生,初次坐在鲁先圣先生对面,便如遇见久别重逢的老友,互相问候,促膝长谈。

在亲和的言语交谈之间,我们静静聆听他文学奋斗之路背后的故事。

提起鲁先圣先生的成就,先生谦虚地说道:“人这一辈子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每天坚持用心做上两个小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家。”在当今这个写作被公认为“不养人”的时代,鲁先圣先生是一个为数不多的能够专靠写作而解决生计问题并能在经济方面优于大多数人的作家。他的作品立意高远,思想独到,语言洗练,文风大气,有着穿透历史的古朴和厚重感,极具感染力。他的每部作品都历经锤炼,字字珠玑,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其中有几部著作更是多次再版,发行量达到数十万之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鲁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其个人生活习惯及其品德修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兴起年少时,植根于故乡

回看人生最初的轨迹,那些纯真而又无忌的豪言壮语,那曾在京杭大运河旁读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那些关于梦想的渴望与憧憬,如今还安在吗?鲁先生最初的梦想,还在。当笔者问到他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时,坐在沙发上的鲁先生目光望向了历史深处:“我很感激我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鲁先生娓娓道来,语气中夹着怀念与敬畏。“当时中国刚刚步入建设的初期,国内教师大范围调动,纷纷回乡工作,就这样一位大学的教授来到了我所在的小学教五年级,”鲁先生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怀念着什么,他接着说道当时我很喜欢写日记并且一直坚持,日记也经常拿给老师看,有一天他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想不想成为作家,我那时并不知道什么是作家,老师就问我平时喜不喜欢读书,我说我喜欢看《水浒传》,老师便告诉我“作家就是给全世界人写书看的人”,就这样,在这位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和鼓励下,鲁先生开始踏上了写作的这条路。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鲁先生自幼便十分喜欢读书,那时候喜欢读书的初衷很简单,书读得多了便可以给其他小伙伴们讲故事。鲁先生是济宁市嘉祥县人,他的家离梁山很近,当地人就经常聊水浒的英雄故事,受环境熏陶,还是孩童的他,便对水泊梁山位好汉感兴趣,然而他渐渐不满足于从当地人谈话中听到的那些故事,于是他找来了一本很旧的《水浒传》,对照着字典一点一点地看,然后再讲给其他人听。

在之后的求学途中,鲁先生潜心生活,又发表了《千树万树梨花开》《墒情》等,“墒情”二字是他从田间地头听到的,那时农村刚实行土地责任制,农民再一次感受到拥有土地的踏实与幸福,由此他想到此时正在起步的中国与为之奋斗的青年不也是一片好墒情吗?这篇文章写出后在年底获得了省级一等奖。

有人说,每一个文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精神领地,对于鲁先生而言,这块领地便是自己的家乡,他是在嘉祥农村里长大的,对自然、对土地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纯洁而厚重的情感。于他而言,故乡是思想的根,是精神的家园,是硬汉心底的柔软,是游子心中不变的情结。出于对故乡的热爱,鲁先生在自己的故乡修建了一个园子,命名为梅园,并时常呼朋唤友小聚于此。日子久了,这所园子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嘉祥县的百姓们都知道本县有一所梅园,梅园里有个嘉祥走出来的大作家。因此,每到鲁先生回到梅园就不乏嘉祥的乡亲们登门求字,在嘉祥的百姓都以厅堂能悬鲁先圣的墨宝为荣。念及乡情,鲁先生也每求必应,不计润格。鲁先生从土地中走出又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他从家乡中汲取着源源不断的灵感,这些父老乡亲们成了他创作的养料。鲁先生的这种乡情也得以在他的散文《遥远的炊烟》《秋风起处是故乡》《生活当中那小小的美好》中体现。

二、执着文学路,发奋苦读书

鲁先生曾经做过乡镇书记秘书、县长秘书,报纸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杂志主编等工作。对于他人而言,每一份工作都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在鲁先生的仕途如鱼得水之时,他发现自己却在文学创作这条路越走越远,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后来鲁先生果断辞去了令多少人羡慕的工作,而闭门专职从事起文学创作。

常言道:“历尽铅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鲁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熟悉鲁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每天凌晨四点必起床的习惯,起床之后这两三个小时便是他读书写作,研习书法的时间,几十年如一日,从未中断。人到中年的他如此感慨:一个人如果每天能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同一件事,长年累月你一定会成为那一领域的杰出人物。

他还鼓励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文学修养的培养是长期性的,所以这很考验一个人的意志。他曾给自己立下了十年读书的目标,每一个名人在光芒万丈之前都会经历一段寂寞的时光,利用这段时光,他通读中西方哲学,那些知识现在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体现,鲁先生颇有体会地说:“一篇文章怎么样才会获得编辑的认可,我想至少有三点:一是你的文字中有编辑不知道的东西,他都可以从你文章中学到知识;二是文章中有读者所需要的观点;三是要有值得推敲的文字。”他还认为年轻人应当读经典,读书就应该从中学到知识才不会枉费时间。

三、尘世修佛心,大隐不离市

一樽清酒酹沧桑,半掩门窗修心境。鲁先生已在济南南部山区过起了半隐居生活,他认为: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世俗,创作也来自于生活,要积极参与尘事,但不要忘记你有一颗文学之心,入仕出世皆自然。同时他给我们分享了他于尘世中的幸福:“我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透过半掩着的门,看到妻儿在客厅内忙着自己的事情,我的内心是感激的,书房内是我的文学世界,书房外是尘世的温暖与感动。”

他的文章,大部分的主旨是歌颂人性的美好,传播正能量,因而他也被圈内人士谑称为“正能量作家”。他谈到:“我认为慈善行为,就像捐款不管你捐多少钱,最多只能说把房子恢复起来,但受灾的人受到的创伤丝毫不会减轻,即便我知道这样我还是会捐款,为什么,因为做慈善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这就是我认为的美好的人性。”这是鲁先生对美好人性的理解,从中也不难看出硬汉心底的柔软和人文情怀。对于至今所获的赞誉,鲁先生十分谦虚,他并表示自己仍会潜心写作。他总结说爱好文学的人在满足物质需求时要不忘初心。如此明白之人,他的文章又怎会尘封漂浮,鲁先圣如今如此出名也不足为奇。

老子曾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今人也道:“我亦无争世亦美。”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志士都在追求着一种无争的生活态度。无争,使我们逃离了世间的纷杂争端,为我们创造了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我们淡却了对功名的渴望,也使那颗原本浮躁的心安定下来,潜心做事,告别了浮华,转身投入到了文字上,又于功成名就之时退居郊野,鲁先生的写作之路没有停止,正朝着更深邃的方向走去。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节,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之后的从容。

时光何以染指尘埃,倘若是用风轻云淡的心去感受它,则可以知道家乡那棵梨花树下落满雪花,笛声回响起一曲《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轻柔调;则可以知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那阵乡土气息,一声可以贯穿肺腑;则可知道喧闹世界里还有柔和的日光值得享受,有一份淡然值得回味。祝福鲁先圣先生能将更多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之路大放异彩!

鲁先圣简历:作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嘉祥县作协名誉主席,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山东分院副院长。

《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先圣苦耕三尺案,尘世修佛心记者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