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一友离去,二友心碎,三友亭名称不变
大约在乾隆四十四、四十五年间,三友亭建成于大明湖上。
这个时间是如何推断出来的,这里需要提到李怀民和他的一首诗。
李怀民(-),名宪噩,以字行,号石桐、十桐、敬仲。山东高密人,有清一代著名诗派——“高密诗派”领袖。出身名门望族。少年时代随父母寓居晋中六年多;回乡后习业应举,然屡试不中。中年奉母侨居广西岑溪县近五年。晚年闲居家乡。平生交游广泛,唱和频繁,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影响深远。著有《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二客吟》(与弟宪乔合著)、《石桐先生诗钞》、《紫荆书屋诗话》等。
摄影:王琴
在李怀民《石桐先生诗钞》十六卷有《三友亭并序》:
历下有三人友善,谋湖上结亭,方拟其名,一人者病卒,亭成,二人悲之,命其亭曰三友。三友皆能诗。
结构湖亭意,秋风生水滨。
宁知此亭古,翻使得名新。
槛外过寒雁,风前忆故人。
如何同画壁,不及昔时春。
三友之中,李文藻去世时间最早: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四日,李文藻病殁于桂林任上。李怀民赴岑溪的时间为乾隆庚子十月之后,三友亭应在李文藻去世之后,又在李怀民赴岑溪之前构建完成。所以推断大致建成于乾隆四十四、四十五年间。
李怀民的序中,介绍了三友亭名字的由来。三友拟在大明湖上结亭,三友亭的名字拟好,已经付诸构建的时候,其中一友李文藻去世,二人悲痛万分,仍然命其名曰“三友”,以致缅怀与悼念。李怀民为之画了《三友亭图》,并写《三友亭并序》,从梧江寄给刘惠。马国翰曾记“李怀民自梧江作三友亭图并诗寄之”,恰应此事。
三友亭图已无可寻,但从李怀民及其他诗人的诗作与记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还原出三友亭的一些旧貌与位置:其一:此亭在大明湖沿岸临水(“秋水生水滨”)。其二:此亭大约是在古亭的旧基上建成(“宁知此亭古,翻使得名新”)。其三:此亭位置在布*司署(今省府大院)北面临湖之地,此诗人咏此亭多用“名士轩”之故也(名士轩在布*使司署北)。
三友亭建成后,在亭中,看湖水依依,秋风吹过,寒意袭来,偶尔飞过的雁群,美则美矣,然更让人生怀友之心。
李文藻的离去,给董元度增加了更多的伤感,这在他的诗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董元度本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以旧雨为其诗集命名,本身就包含着对友人的怀念与感激。
翁覃溪方纲题《旧雨堂集》云:
溶溪师与云持友,三十年来失老成,
白发挑灯论旧雨,可怜浑不为诗名。
摄影:王琴
董元度在诗集中多次提及与友人交往之情状,感人至深。而这个时期,他的作品里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伤感和怀念。董元度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是:斜阳(斜悍)、细雨、秋灯、白袷衣、旧梦、新愁、旧雨、客窗等,而他的诗集中,感怀诗所占数量也最多,从整体上看大抵哀婉凄凉、不胜悲凉。
如《济南杂诗》:
同辈诗人共酒人,墓头宿草又重新。
衰翁一掬伤情泪,独自扶筇对早春。
又如《杂忆诗二十首(存十五)济南》:
吾州信美梦难忘,木瑟波明总断肠。
初日芙蓉仙侣棹,春风杨柳少年场。
画堂几处成荒圃,长笛何堪弄夕阳。
漫向轩头问名士,高楼白雪倍苍凉。
以前颇不解:董元度写他深爱的老家济南的诗作,何以总笼罩一层凄楚、哀伤的色彩与情调,如今明白了,他是在悼念自己的老友李文藻,那“墓头宿草”,那“名士轩头”,甚至那“木瑟波明”的大明湖水,都成为了令人“断肠”“凄凉”的“高楼白雪”。
几首回忆济南的诗,均包含着对已故好友李文藻的深切怀念,大概故人的离去,三友一道卜居亭湖的愿望的落空,使他想到济南,便不禁感伤,济南成了他的伤心梦碎之地。
摄影:刘宏滨
之三:二友离去,一友独守空亭,长歌当哭
三友之中,董元度是最年长的一位。董元度晚年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乾隆丙午年,王昶曾在保定拜访董元度,而“乾隆丙午冬……往访之,则己颓然老矣。”第二年,终潦倒无依,孤独而殁。
据刘惠《秋柳园小草》自序,《秋柳园小草》成书*庆三年,此时刘惠七十有二,可推算出他大致出生于年。在蒋天枢为刘惠的《秋柳园小草》做的序中,他这样写到:余少时慕东里先生名,虽居同里未识面也。丙午游历下始获定交于三友亭。时先生方构秋柳园落成,属余题诗,因次渔洋山人秋柳元韵以应之,颇见赏爱,嗣邮筒往来唱酬日久,而海右亦未有不知秋柳园者。可见董元度去世之前,三友亭已立于湖上多年,其秋柳园也刚刚建成。
刘惠的《秋柳园小草》中,有《三友亭》一诗:
那知小筑三人约,翻作秋莺并坐愁,
买得青山悲逝水,鹊华相向泺东流。
山丘华屋恨漫漫,风雨无端入座寒。
最是离群雁鸣处,萧萧芦荻倚阑干。
依旧明湖碧涨天,水寒木瑟转秋烟。
窗前莫问乘除事,花落花开任白莲。
白雪楼空燕子斜,草堂感旧咏咨嗟二十四泉王秋史诗云百年竟落书生手满郡犹呼阁老亭。
漪园遗址今如此,剩有司农旌节花亭基系赵司农漪园旧址阶下旌节花其遗植也。
整首诗作如鹃泣猿啼,凄厉无比。
诗中描写了三友约定构亭的故事,怎料“买得青山悲逝水”,好友离去,对景思人,尤其在风雨来袭之时,自己就像是离群的孤雁,独自坐在亭中,无限寒意,无比凄凉。诗中写到三友亭的亭基是明代户部尚书赵世卿的漪园旧址,应该是弄错了。赵世卿的小淇园在大明湖的北岸,亦非漪园,漪园在东流水。
摄影:董承华
他还写有《答李怀民自梧江寄到三友亭图并诗》:
万里怀人泼墨时,蛮烟瘴雨寄相思。
亭中老友今余我,独对寒灯两鬓丝。
更辟荒园半亩宽,几行疏柳晚风含。
攀条不是桓司马,误被旁人比汉南。
“亭中老友今余我”,只剩自己孤单的一个人,守着孤亭寒灯,两鬓斑白,守护着、怀念着他们一起载酒吟诗的日子。
后刘惠又追慕渔洋之胜,应该也是怀念旧友,想替大家完成卜居湖上的愿望吧,他在大明湖边筑秋柳园,与马光玉、陈风人咏啸其间。
他的《秋柳园》一诗这样写到:
明湖秋柳小园西,古木残碑迹欲迷。
叶落空亭人去后,寒蝉风露一枝栖。
木瑟水明鸥鹭栖,芦花雁影共迷离。
他年图我秋风里,老大垂杨屋角西。
刘惠慕渔洋秋柳之胜,在大明湖建了秋柳园,从园中的风物来看,古木、残碑、空亭、寒蝉、芦花、雁影、垂杨,展现出秋日萧条冷清的气氛。
刘惠的《秋柳园小草》一书,凡七绝三十九首,皆感兴怀人之作。蒋天枢在序中写到:“先生与平原董太史曲江吾郡李司马南涧交最善,故诗得其指承,工古今体尤精其力于七绝,佳句流传遍于朋齿,同人咸劝付梓。先生难之,仅手定七绝三十九首,署曰秋柳园小草以示余,余尝尽读先生诸作,是卷也不过文豹之一斑,吉光之片羽耳。”
刘惠在自序中写到:独余之碌碌五十余年,今已七十有二矣,追念向游,忽忽如昨,检书筒得绝句三十余首付之刊刻,非以云诗也,聊志朋好之旧。
刘惠三十余首诗,感旧怀人,尤其是与董曲江、李南涧三友亭的故事,让人唏嘘。
秋柳园、三友亭在当时乾隆嘉庆年间,海右无人不知,但是经过时间的逝去,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无从发现。今天能够重新了解到这段发生在大明湖上的感人故事,让人心生感叹。古今中外,爱情、亲情、友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吟咏爱情、亲情的很多,但是友情的很少。三位友人,三位名士,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诗句,留在了清澈的大明湖上,三百年如水流年,大明湖依然长流不息,听着那些过往的声音对话,见证着那段感人肺腑的风雅旧事。
作者:侯环
来源:风香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