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汉勤
题记:不止一次写它,也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到它,不只是因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对它有多推崇、赞美,也不是因了在它脚下生活三十多年对它有多熟悉,其实,也许就是因了那心中挥之不去、穿越季节与时空的一抹情结或念想,一如它脚下开在水中的莲,欲罢不能。
01
“华不注”是座山,当地人叫它为华山。就坐落在济南东北部的*河南岸,周围有大片大片的水,称为华山湖。湖中有“闪光倒影”、烟雨横桥,也有扁舟画舫、莲荷摇曳。而我,就居住在它的脚下。
都说,有山有水的地儿,才算得上风水宝地。
我感觉济南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山而生,为水而活的,没有了山,好像就没有远方,没了水,人也没了精气神,这山、这水都是与济南人在血脉里息息相通的,更都是这块土地的造化。而这山、这水,也便不负众望地将这座城池典雅成了一幅泼墨在行云流水间的山水大画。这画里,云蒸霞蔚,有情有意,也有泉上人家。
02
仰山而望,它平地突起,堪称奇秀壮美。鸟道而上,藤攀蔓连,盘根错节。最让人惊叹的就是那些草中乱石了,或若卧虎寻行山野,或若鸡形晨报平安;或作兔状戏逗与山雀,或作赤龙盘横于山岗。那般“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怒之如奔马,错之如犬牙。横者如折带,乱者如披麻”的石情石趣便可尽收眼底。
顶峰倚天卓立,长风啸啸作声,紫烟缭绕,白云卷纾。极目南望,泰岱连绵,云气苍茫;回目北眺,*河逶迤,大桥飞架。春来万枝吐翠,百妍争奇,夏至细雨微蒙,溪水鸣涧;秋迎红叶醉石,半山含羞,冬临洁净雪饰,玉接祥空;早晨喷薄日辉为你洗梦,幕野待合,万道霞光为你饰衣,余兴山下,甘泉玉醇解你劳乏。可谓四季精美,日日嵌秀。这精致,这情怀,不醉都难。
“早就听说有‘华不注’的说法,今天一游,这陡峭的山体倒也可以勉强称为‘滑不住’了,单这‘芙蓉’之称却还没能悟到端儿。”远来好友若有所思,似有所问。
其实,“华不注”之说早见于《诗经·小雅·常棣》中,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名谓“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要说“芙蓉”之说当因远在唐代时其山体四周皆水,素称“莲子湖或金明湖”,北宋以前这里浅水稻溪,沼泽芦荡,水村渔舍,胜似江南。远远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于是便有了“芙蓉”之说的。我慢慢的解释着。
“赵孟那幅《鹊华秋色图》,定当是对当时真实情景的描绘吧?”
“嗯那,一定是吧”我随声附会。
赵孟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鹊华秋色图》则是赵孟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正是因了这幅烟雨浩淼,气畅意厚,精美绝伦的画,后人才将此景命名为“鹊华烟雨”,此山也就当之无愧的被列为了旧时济南八景之一、“齐烟九点”之首了。
元贞元年秋天,在外宦游十载的赵孟以病辞归故里,终于得以归隐田园。这年冬天,赵孟在吴兴再次见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并为周密讲述了自己在济南所领略到的湖山胜景。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乡之情,赵孟为周密画了这幅后来名满天下的《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可以于掩卷之余在江南的烟雨中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从他的这幅画中我们欣赏到的不仅是济南的鹊华秋色,更是体会到了他那内心的隐逸之情,在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的山水之间,让人感悟到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萧散疏淡的意境,这或许就是赵孟内心一直深深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境也说不定。
“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可见,北魏郦道元对她不仅体察入微,而且是一往情深。唐人李白登峰后叹不绝口,信手写下了“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的传世佳句,并在此与神仙赤松子结缘,可谓缘中之缘,令人瞠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职齐州知州期间,登临此山,更是将它描绘得淋漓尽致:“虎牙千仞立巉巉,俊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峰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03
每每和当地百姓聊天,他们都会重复着告诉你这样一个故事:早在春秋时代,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齐晋“鞍之战”。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前年),齐顷公亲率大*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晋*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卸掉战马铠甲而战,言称“灭此而朝食”,结果,“齐师败绩”,后晋*追逼于“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这是忠臣救主,更是后人典范。
华泉,位于华山脚下华阳宫前,自号“华泉子”的明代诗人边贡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说:“圃园环高柳,渊泉抱古墟”。后留世诗词结集成册取名《华泉集》,可见这位被授太常博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的他对华泉的深情与厚爱。华泉之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枯,为“金明湖”的浩淼和清纯不断的输送着新鲜活源。这冬来一镜倒影山,夏来游鱼接肩游的神妙之景,也不得不让边贡不时发出“泛舟出近郭,落日半溪阴”的忘情感叹。
透过古人的笔迹,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种撩人与写意场面:山孤千林绿,湖阔百泉奇。荡舟出大明湖,经小清河至华山脚下。陡见一湖,烟波浩渺。画舫往返、莲花怒放,白鹭与野鸭嬉戏其间;一座孤峰突兀独秀,山影倒落,宛如出水芙蓉;山上,奇石古柏相映成趣,山下,游人如织、香火鼎盛。如此,难道你还不为没做泉城人而黯然神伤吗?
说到华阳宫,那更是气韵非凡、功深意足了。金兴定四年(年),道教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在山南选一依山得阳、傍水汲月处兴建而成。内祀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帝。明嘉靖十一年(年),山东巡抚袁宗儒改名为崇正祠,正殿祀逢丑父、闵子骞,两庑分别祀铁铉等二十二人和*福等十九人。明万历时复称华阳宫。后增建泰山行宫、三元宫,分别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三神。整座庙宇,有殿有庑,有亭有台,脊连檐牵。四周由墙垣相围,院内古柏参天,虬盘鳞结,郁郁森森,四季鸟鸣。祠旁旧有清泉溢出,澄澈味甘,后建井筑台,供人餐饮。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将古二十四孝之一的“鞭打芦花”闵子骞的故事安放于此,自是倡孝之举。于是,这“一忠一孝”也变成为了这华山的文化之*。
是啊,华阳宫因为它那千古故事和传说而充满神奇与厚重,更因为它那永恒的实体和文脉镶满聪慧和灵透。年,在对华阳宫维护修缮时,发现了大量清末民初道教壁画。其中一组反映了碧霞元君自出生到得道成仙的全过程,是省内唯一,国内罕见。这是有心人在文革期间怕遭黑手,在壁画之上涂以白粉,然后再在其上写上“毛主席万岁”才得以幸存下来的。今时重见天日,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04
今日的华不注,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也远去了号角连营,虽山石依旧,华泉依然,但她四周的村庄和那魔幻般的袅袅炊烟却已不见了踪影。因为在这里正在实施着一项巨大的“重续鹊华烟雨,再续名山传奇”工程。
如今的华不注,自然是今非昔比,庆幸的是这颗镶嵌在泉城版图上的明珠,比原来更加璀璨、更具活力。
我想,我与华不注的缘分也许是早就注定了的吧。她那把浑厚纯清的气息、永恒与瞬间,远古与现实,毫无痕迹地交织在无声的生命之中,一如野气肆意的山花,因缘聚和时,枯干的枝条一夜之间便会绿意弄风的灵气,将永远镌刻于我的心中。
于是,提笔写下如下绝句:
芙蓉倒影化心舟,闲载烟云入画游。
丑父吟风牵梦舞,惹得雨荷唱哑喉。
(图片源自网络)
王汉勤,笔名:金罂粟。《诗词家》高级编辑、《鹊华诗刊》常务副主编、《极光文艺》副主编、稼轩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作品入选《山东文学》《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时代文学》《作家报》等文学期刊。著有《心中有片绕指柔》《一树梅香半卷诗》等文集。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