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火眼金睛秒速锁定大气污染源,南京浦口 [复制链接]

1#

近日,在浦口区市民中心楼顶出现的一个装置格外吸睛。只见它头顶一个方圆“脑袋”,红白相间的长方体“躯壳”,外形小巧,科技感十足,细细观察,隐约能见到一束光线从“眼里”射出。

这是浦口区新添置的大气污染防治“神器”——气溶胶通量探测激光雷达。通过激光探测,可对辖区大气环境污染源进行有效排查,建立“点、线、面”立体化数字监管网络,实现大气污染管控“不留死角”,让颗粒物“无处藏身”。

治气“黑科技”助力大气监管

“气溶胶通量探测激光雷达又被称为‘颗粒物天眼专家’,是一种更加智慧化、精准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新科技。”浦口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海洋介绍。近年来,PM2.5、PM10等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一大“杀手”。在过去,对大气颗粒物的管控主要是采取人工巡查,这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单一的巡查方式执法效率也有待提高。

相比传统“人防”的监管方式,气溶胶通量探测激光雷达更加精准高效便捷,通过激光探测,不仅可以“看”到哪里有污染,还可以追溯污染源头,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污染预警、防治和排查等工作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气溶胶通量探测雷达的‘走马上任’犹如为生态环境部门添上‘千里眼’,通过‘技防’的辅助为大气污染监管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陈海洋说。

“天眼专家”给大气做“CT”

那么,“天眼专家”是如何运作,从而实现精准治气的呢?“气溶胶通量探测激光雷达采用的是极限灵敏度探测技术,循环水平扫描方式将激光束射向空中。”在市民中心楼顶,一台激光雷达监测仪正呈1.5度角“巡视”着天空。“激光照到不同浓度、直径、形状的颗粒后,会形成不同的回波信号,实时计算探测范围内的污染物分布及风场信息。”陈海洋介绍。对大气质量进行“逐层扫描”,只是监测系统运行的第一步。当雷达系统收集到扫描信号后,便会进行快速自动分析,随后将空气质量数据按不同色彩远程传输到电脑终端,执法人员在手机app或电脑上就能成功接收,通过数据与图像的结合,让污染来源“尽收眼底”。

据介绍,目前气溶胶通量探测激光雷达可24小时不间断监测半径10km范围内高空及近地面的污染分布、变化规律情况,3-5分钟完成一圈度水平扫描,基本上能够对浦口区的重点管控区域进行全面覆盖。

“立体监测大气中细颗粒物和气溶胶的浓度情况,相当于给空气中的污染物做了一个‘CT’扫描诊断,精准快速定位‘病灶’。”陈海洋说,“利用这种新式‘武器’,能直观地对城市污染源进行监测与追踪,真正做到了环境监管执法‘眼疾手快’,促进实现‘监-管-治’联动。”

精准溯源让执法“有的放矢”

自南京首台气溶胶通量探测激光雷达引进以来,浦口生态环境局对辖区内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据3月24日空气质量指数显示,浦口区大气环境整体优良,但PM10相对偏高。通过对气溶胶通量探测激光雷达数据分析,发现探测点位范围内存在污染浓度升高情况,这可能就是导致今日PM10升高的原因。

经过执法人员现场排查,在探测点西北部1.3公里处发现工地,现场存在较大范围裸土,防尘布覆盖不完全情况,通过结合雷达探测的风向,白天的偏南风正好将施工的尘土吹至空中从而扩散影响到工地北部的小区。经现场研判,这是造成本次小范围污染的最可疑污染源,随后执法人员通知相关街道、部门对问题进行整改。

这一起对工地扬尘精准管控是依靠激光雷达精准治气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目前,大气污染溯源工作期间共标记12处大气环境污染源,通过工作人员现场排查,均精准发现可疑污染排放点,主要涉及建筑施工、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问题,均已交办整改到位。

科技创新成为治污攻坚“利器”。下一步,浦口生态环境部门将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管控指标,协同臭氧污染防控,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引进天空地一体化、精准溯源技术,全力提升大气精细化管控水平,通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推动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通讯员杨柳张建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记者刘浏

校对盛媛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