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济南大观园琐记 [复制链接]

1#


  记得小时候,济南流传这样一句话:观趵突泉,登千佛山,游大明湖,逛大观园。如今,去逛大观园的人越来越少了,熟悉大观园的也少之甚少。


  我们那时候,大观园是很繁华的,相当于现在的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有说书的、变戏法的、说相声的、练武术的、摔跤的,也有戏院。还有绸布、百货、鞋帽、图书、饭馆、照相、理发、镶牙、饭店等商店小铺。记得从北门进去,往南不远,路东的一条小街巷里,有一家卖“狗不理”包子的饭店。上小学一年级的春节前,父亲带我去了一趟,大冷的天,排队买包子的人很多,可闻到荷叶包着的包子的肉香,人们也就顾不得天冷地寒了。那包子真的很好吃,面白,皮薄,肉多,咬一口,满嘴流油,那香味,走出大观园老远,嘴角还香喷喷的。


  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虽然都是天赐的自然景观,但成了公园以后,就开始收门票了,一般人家是很少花钱游览的。而大观园就不一样了,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是平民百姓的乐园,没钱买琳琅满目的小吃,看看,过过眼瘾,也挺恣儿。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时候的大观园之所以接地气,是因为有人文景观和济南民俗风情,隐藏着许多老济南的传奇和故事。


  据说,万紫巷市场是德国人办的,西市场是日本人开的,大观园是中国人自己办起来的。


  那时的大观园,有些像赶庙会,但又不像庙会那样杂乱无序,它的建筑格局有序而有层次感,你随便走走,依稀在喧嚣的市井之声中,会隐约听到丝竹弦乐之妙声。


  听父亲讲过,大观园的娱乐场所达20余处,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相声。据说,当年流传这么一句话:“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当年大观园的晨光茶社,是相声演员出名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演出,被叫好了,才能名扬天下,确定自己在相声界的地位。


  我们那时候,都是些小末子,一有时间就跑出家到处狼窜,不像现在的孩子,父母看得紧,生怕一不留神就丢了。年秋天,影院上映日本电影《望乡》,当时我们那一代都把这部电影当成“黄色”电影,电影票很难买到。一天,我和一个叫老五的街坊看到《济南日报》的报缝中有大观影院上映《望乡》的广告,就急忙赶到大观园,想看下午2点半的那一场。到了一瞧,人山人海,影院售票窗口前排起了很长的队,尤其是售票窗口挤成了一团,像叠罗汉一样,人摞人,一看这阵势,我就觉得票是买不上了,白跑了一趟。老五见我很沮丧,就安慰我说,你等着。说着,就见他往后退了几步,然后,铆足了劲,一下子就像砸毛驴一样地窜到了人群的前头,也不管别人怎么推搡他、骂他,他逮住机会,就把拿着钱的右手伸进了售票窗口,不一会儿就拿着电影票跑到了我跟前。老五的破上衣被撕扯得更破了,但老五得意的微笑,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隐隐出现。


  记得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去大观园他舅舅家,回来时,从大观园北门路过,就见3个街痞孩子围着一个从南部山区来济南卖鸡蛋的小姑娘耍流氓,正准备拿着人家的鸡蛋溜,这时,走过来一个提着菜篮子的老人,个不高,精瘦,留着白胡须,穿着一身白粗布衣服、老头布鞋。老人见这情况,就停下脚步,冲着那3个街痞孩子说:你们咋不学好,给人家放回去。那仨街痞孩子中的一个傻大个,就冲着老人立愣起眼来:你这个老家伙,找不利索啊?说着,朝边上的另外俩街痞孩子一使眼神,还没等围上前,就见老人一挥菜篮子,左手紧接着跟过去,眨眼的工夫,仨街痞孩子就倒在路边马路牙子上,一脸痛苦状。他们爬起来,就往西边一溜烟跑了。很多围观的人都朝着老人竖起了大拇指。我旁边一个老大娘跟我们说:这老哥是过去经常在大观园练摔跤的。你别看他瘦,他浑身是肌肉。


  望着老人迈着轻盈的脚步离去的背影,我想起了父亲曾给我说过的,济南过去是个大码头,不光说书唱戏的要在这里显显身手,练杂耍的、玩武术的,从济南过不了关,就打道回府了。


  至今想起当年的大观园,眼前依然会浮现出那位仗义行侠的老人。(济南时报陈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