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学简称齐大,是近代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13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全盛时期,老舍、钱穆、顾颉刚、栾调甫、马彦祥、吴金鼎、胡厚宣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北京的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
齐鲁大学于年正式成立,下设文理科、神科、医科、医院与社会教育科(即广智院)。除医科为七年制外均为四年制。初期,校内宗教气氛浓郁,后来进行了适应性改革,淡化宗教色彩,将神学分离出学校独立建院,同时大举购买图书,扩充校舍,并各“科”统一升格为“学院”。
林济青,年生,山东莱阳人,早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的前身潍县“广文学堂”,后赴美留学。
年,时任齐鲁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林济青兼任校长,齐鲁大学进入了鼎盛期。林济清创新办学思路,广泛延揽人才。先进的办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氛围及公园式的美丽校园使得齐大声名鹊起。年,根据文学院教授栾调甫的倡议,在林济青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国学研究所。先后有老舍、顾颉刚、钱穆、严耕望、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知名学者在所研究,齐鲁大学一时成为国学研究的重镇。
今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领略一下齐大的“芳华”。
一、非正式的公园
上图为自南向北俯瞰,远处为济南老城,老城和齐鲁大学之间被南圩子墙隔开。
这是另一张比较模糊的照片,自左向右的建筑分别为:神学院、柏根楼、办公楼、考文楼、圣保罗楼。
上图为自北向南俯瞰,远处的千佛山清晰可见,近处的建筑是广智院。
这是康穆堂,年建成,是校园中最高大宏伟的标志性建筑。康穆堂位于齐大校园中心,也是整个校园的制高点。据说当年登上康穆堂二层塔楼之顶,整座齐大校园即在脚下,不仅可以近瞰全校景色,还可南观千佛山,北眺大明湖,遥望九曲*河,整个济南城四围风光,尽在一览之中。
康穆堂命途多舛,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队强占齐大校园,康穆大礼堂成为日*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库,解放战争期间,康穆大礼堂又一度成为国民*守*的兵营。年,康穆堂被拆除,在原址上又重新建设了一栋教学楼,即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的教学八楼。
山东大学校史馆陈列的康穆堂模型
第八教学楼,单从审美上看远不如康穆堂。
这是柏根楼,今天的教学三楼,建成于年,其名称来源于齐鲁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北长老会教士、广文学堂的首任校长柏尔根而命名的。
这是考文楼,今天的教学五楼,建于年,其名称来源于齐鲁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北长老会教士狄考文。
今日之考文楼
今日之柏根楼
齐鲁大学的住宿条件在当年可谓是首屈一指,男生宿舍四百号院分为四座院楼,共有八座上下两层的石头公寓。石墙很厚,冬暖夏凉。每个学生单独住一个房间,每间12平米。每间房内设有单人钢丝床、写字台、椅子、盆架、衣柜、壁橱等。
而女生宿舍就更上一层楼了。景蓝斋是两人一个房间,每个房间为20平米,美德楼略小于景蓝斋,但却是每间房只住一人。房间内红漆地板铺地,除男生宿舍具有的设施一概都有之外,还内带卫生间,可供热水洗澡。
景蓝斋,年建成。它位于校园最西北部,当时作为女生宿舍使用,现为山东大学“耳鼻喉研究所”。
景蓝斋
年建成的第二女生宿舍——美德楼
四百号院,当年的男生宿舍,建于年。
四百号院
齐鲁大学的校园和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审美风格融合中外文化之优长,具有一种独特的高雅、宁静、大气之美,故在此执教的老舍先生称齐大的校园是“非正式的公园”。
今天的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还大体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是个不错的怀旧“景点”。
秋满校园
二、齐大的生活
齐鲁大学的校训是“尔必释真理,真理必释尔”,意为“你们务必要释读真理,真理会让你们得到自由。”这种追求真理与自由的理念体现在齐大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对师资的遴选、对学生的考核都比较严格,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尽量营造自由、宽松的校园氛围。
学习的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
外教在给学生们上营养学的课
上图中的板书很有意思——“芹菜先生长的太高,他在前面走,菠菜小姐穿着……”板书字体写得很潇洒,不知是否出自这位外教之手。
女生从“景蓝斋”中陆续走出,看样子是去上课。
学生们步出“康穆堂”,大约是刚做完“礼拜”。
考试以一贯传统的严肃态度在进行,学生坐在各自的课桌前,都在埋头答卷。
校园中的运动项目颇为丰富:
篮球
网球
高尔夫
田径
一个都不能少!
齐鲁大学的篮球队合影,大大小小的奖杯记载着他们的激情岁月。
除在教室里上课,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操场上打打球之外,学校里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例如合唱团、戏剧社、文学社、查经班等等,以及社会调查、下乡实习、救灾募捐等公益活动。其中最受师生们欢迎的社交活动,大概莫过于假日或周末的外出游玩了,去南山寻幽探胜,去城里游湖赏泉是他们的常规路线。
去郊游:
去爬山:
年,齐大师生到长清灵岩寺郊游合影。
作为民国时期的大学,怎么能少了各种火热的社会运动:
欢迎北伐*入城
为北伐*提供茶饮
—年间,山东发生了大灾荒,大批难民涌入济南城,为赈济灾民,齐鲁大学成立了“救济委员会”。上图为齐鲁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向儿童发放斋饭。
吃完饭,组织儿童做做运动。
最后,权以一张年齐鲁大学的师生合影充作结尾:
本文原载于“中国历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