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月开始,就意味着过年进入倒计时啦!
忙碌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腊月26,油然想起了儿时过年的情景……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依旧让我回味无穷。
儿时的过年别有风味。那种特有的年味儿,从远古的风俗中走来,从喜悦的笑容中走来……在我的记忆里,形成一道永恒的风景!在儿时的记忆中,过年是多么令人向往、充满诱惑的时光啊,留下了许多开心难忘的回忆!
腊月民俗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
然后人们要扫房、祭灶、写春联、办年货,
直到除夕夜。
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自上古起,腊八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提起“腊八节”,很多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是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小时候腊八那天,大人让我们早晨一定要在太阳升起前起床,说否则要得红眼病的。吃粥前要先去“喂门铧”,“喂窗档”,也许是祈求四季平安,一年无贼无盗。最近几年南关释迦寺腊八早晨施粥,提前进入了年的节奏。
儿时腊八很有趣!那天几个小伙伴拿着铁锹和水桶冒着严寒早早就出发了,一起去村东的东沟一处泉眼处刨“腊八冰”,虽然天寒地冻,但大家干劲十足,很快就能刨一桶冰块,铲一桶冰渣,兴高采烈地抬回家,然后将冰块向屋顶上扔几块,再给厕所里扔几块,儿时的院子是有好多家的,很多房子类似四合院,所以冰块很快就“各就各位”了!至于这有啥讲究,直到现在也不太清楚,只知道是老人们代代相传留下来的!
另外桶里的冰渣可有大用途的,那是春节前后孩子们“雪糕”的原料,当然那时不叫雪糕叫冰棍,工具很简单就是高粱杆和一小段塑料水管,颜色就是彩纸放在水中泡出来染上去的。五颜六色的自制冰棍是儿时绚丽的美好记忆!
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节俗来讲,过了腊八节,“过年”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麻糖的日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当然各个乡镇的集日不同,对我们白草窑来说是“三、八集”,每年腊月底除了二十三和二十八两个集以外,腊月二十六还有个“借集”!
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
吃发家馍馍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
于是,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这也是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在蔚县有二十八要大发的谚语,家家户户用米面、白面、玉米面、乔麦面等混合面做发家馍馍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贴对子挂灯笼的年俗
腊月二十九一般是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众所周知,临近过年的前几天才是最忙碌的。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夕,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在蔚县二十九有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的习俗。春联对载体的要求也相当苛刻,应写于红色纸张上。兴于唐、五代时期的春联,初刻于桃木之上,宋时才改为用春贴纸书写,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广,并规定统一用“朱砂纸”做底、黑墨书写,春联才迎来兴盛时代。之所以用红纸是因为汉族自周以来就视赤红为吉祥。
蔚县当地有腊月二十九贴对子挂灯笼的年俗。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大年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三十是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首先是“合家欢聚”,这也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儿时的除夕夜是很有趣的,提前制作好各种灯笼,用少的可怜地零花钱买点鞭炮,在除夕夜三五伙伴提着灯笼在上堡堡门对面的庙里转圈,自制的灯笼各式各样,记忆比较深的有西瓜灯、走马灯,点着里边的蜡烛很漂亮。去时三五个,回来一两只,有的被蜡烛烧了,有的被鞭炮炸啦,但对年的渴望和乐趣是永远也烧不掉和炸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