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件事,就能多活20年!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方法很简单:每天少吃一口!
英国伦敦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少吃40%可以让你延寿20年,少吃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老年化疾病也相当有效。
美国科学家也曾做过一个两群猴子的研究。研究人员将只猴子分成两组:
一组猴子不控制饮食,顿顿管饱;另外一组严格控制饮食,只让吃七八分饱。
10年后——
敞开吃的这只猴子中,很多体胖多病的猴子,有得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的,只猴子死了50只;而控制饮食的那只猴子中,只有12只死亡。
15年时——
顿顿吃饱的猴子都死光了,高寿的猴子都在七八分饱的群中。
这就说明了适当控制饮食是有利于长寿的。看来常说的“吃得多,死得快”是有道理的。
养生大家都倡导少吃!
中国传统谚语称“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现代又有人提倡“轻断食”,都是一个道理:少吃点!
01
饿着要比撑着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
饿着要比撑着强、瘦的要比胖的好。因为肥胖可能为多种癌症埋下隐患。
我每天只吃七分饱,但又受不了美食的诱惑,于是感觉吃的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绝不久待,更不会与家人在饭桌旁聊天,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多吃两口饭菜,偶尔还会把晚饭省下一两顿。
02
不贪吃就不生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我的饭量一直都比较小,从来不“贪吃”,所以几十年来体重波动一直没有超过5公斤。
此外,我重在搭配食物,比如红烧肉,很多人怕油,不敢吃,但我照吃不误,只是注意当天别的高脂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另外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平衡一下。
03
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
我一直倡导一个观点,少吃一口。少吃一口,垃圾就少一点。垃圾少一点,就可以多活一天。
一些常见病,很多都是由吃太多、肥胖导致的。例如,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更不用说,肥胖富态的人占多数。
04
再好的饭,从来不多吃一口!
全国名老中医杨友鹤
名老中医杨友鹤80岁体检时,没有糖尿病、高血压,岁还在出诊。他强调:再好的饭从来不多吃一口!
今天的人以酒当水,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节制,所以50岁就衰老了。“从来不贪吃、多吃,再好的饭从来不多吃一口!”,这就是杨友鹤的养生秘诀。
现在很多人吃饭时已经吃的很撑了,剩下了几口,舍不得丢掉,那就勉强多吃了吧。实际上扔掉这忌口饭也许浪费5块钱,但是日后是要花50块钱,甚至块钱的药来“消化”这5块钱的饭。
05
饿点能防病!
第四*医大学著名教授万承奎
万承奎教授曾在做客央视《人物新周刊》节目时,向全国观众讲述了他的养生防病秘方。其中一条就是——“晚饭少吃点”。
万承奎介绍,爱吃晚饭、晚饭吃得过多,是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这是因为现代人太重视晚饭了,忽视了早饭,轻视了午饭。早饭午饭马马虎虎,晚饭夜宵大吃大喝,这是百病之源!
顿顿吃太撑,撑出一身病!
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说:
“远古时代,胃除了消化外,还发挥着储备的功能,吃饱一顿饿三天也没问题;而现在人们天天有的吃、顿顿吃得好,如果一个人的胃每天能容纳1斤的食物,只需填充一半,就足够其一天所需了。否则,只会让机体超负荷运转,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
1、加快衰老
过量饮食后,大量血液集中胃肠系统时间过长,使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而不能正常代谢,患老年痴呆症的时间会提前。
2、肥胖多病
暴食的“三高”食物使营养过剩,极容易患上肥胖症,并诱发其它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3、影响心脏功能
吃太饱,膨胀的胃容易使横膈上移,影响心脏功能。而且人体为了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代谢需氧量会大大增加,也使心脏负荷水平大幅度增加,容易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
4、加重肠胃负担
如果胃里面一直装着满满的食物,胃不仅得不到休息还得分泌大量的胃液,长期以往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胃糜烂、胃溃疡
5、引起疲劳
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6、增加患癌概率
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7、骨质疏松
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8、肾病
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中国人有个习惯是要吃得饱,所谓“吃得很满意”,就是至少要吃到十成甚至十二成饱。
但我们现在的要求是:只要吃得不饿就打住,最多七八成饱!
①很多中老年人怕剩菜,在已经吃饱的情况下,非要把盘中剩下的菜吃掉。把多余的食物吃到肚子里,给身体和消化系统带来过多负担,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②每顿饭只吃七八分饱就可以,对于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要懂得克制,
保持与平时一样的进食量。
饮食上记住这12点,一辈子远离心血管病!
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了居民的“第一杀手”。
该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最近,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在权威期刊《中国循环杂志》发布,并对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给出了膳食建议。
饮食上,无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病的成年人,都可以参考下表↓↓↓
图片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1.膳食要均衡,每周吃够25种食物
日常饮食中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大豆等,适量吃动物性食物,控制盐、油、糖的摄入量。
建议:每人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每周要25种。每天早餐至少摄入4~5种,午餐摄入5~6种食物,晚餐4~5种食物,加上零食1~2种。平均每天谷薯及杂豆类食物的种类数3种,蔬菜水果4种,禽畜鱼蛋类加起来3种,奶、大豆和坚果食用2种,轻轻松松就达到了一天12种食物。
2.每周至少吃1-2次谷类
每周至少吃1~2次谷类,如玉米、小米等。超重肥胖者尤其要注意。
建议:粗粮、全谷物可占到主食总量的1/3左右,平时可以做些杂豆饭、杂粮饭。
3.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根据对95项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每天克的蔬菜和水果摄入可以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心血管病、癌症风险和全因死亡。
建议:保证每天摄入~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每天摄入~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4.每周至少吃一次鱼
鱼类对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主要归因于Ω-3脂肪酸的含量。鱼肉还富含优质蛋白质,且饱和脂肪含量较低。一项17个队列31万人的荟萃分析显示,平均随访15.9年,与最低鱼类摄取量(0~3次/月)相比,吃鱼1次/周、2~4次/周和5次/周者的冠心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16%、21%和17%。
建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适量食用鱼肉,推荐每周吃鱼~克,尤其是深海鱼类。
5.每天红肉摄入不超75克
猪牛羊肉等红肉相对于禽类和鱼肉这类白肉的脂肪含量较高,且多为饱和脂肪酸。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则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建议:红肉每天摄入应少于75克。
6.每天吃一把豆制品
我国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大豆蛋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表明,食用大豆或豆制品有助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建议:成人每天摄入大豆25克,或者豆制品,如南豆腐克、或北豆腐75克、或豆腐丝55克、或豆腐干45~50克。
7.每天一把坚果
坚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国际流行病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只要每天吃10克坚果,就能显著降低人们死于常见疾病的风险,使死于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分别降低17%、21%、30%和47%。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养生堂
建议:推荐每天适量吃一些坚果,一般每周吃50~70g即可,相当于每天10克左右。大概有多少呢?
编号坚果种类10克相当个数1核桃每天2-3颗2花生每日7粒3松子每日40粒4腰果每天7颗5杏仁每天8颗6榛子每天8颗7葵花籽每天粒左右
8.食用油每天不超20克
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一般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①单不饱和脂肪酸:包括油酸等,多存在于茶油、橄榄油、菜籽油中。
②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分为Ω-6系列和Ω-3系列。
▼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豆油中。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不能合成,可由鱼肉和鱼油直接供给。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养生堂
建议: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亚麻籽油等。且每日食用油最好不超过20克,大概是2白瓷勺的油量。
9.每天一杯茶
茶叶中的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茶多酚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等血液流变异常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等。每天喝茶3杯,可降低患心梗风险70%。
建议:每月喝茶50克以上,绿茶最佳。比如,一般在玻璃杯或者陶瓷杯中毫升的水冲3克茶叶,冲泡出来的绿茶汤浓淡适中。茶叶一般以80℃热水冲泡2-3分钟,3次为宜。
10.每天盐摄入不超6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食用盐量别超6克。烹调少放盐,也要少吃腌制食品以及*酱、腐乳等。
另外,我国成年人膳食钾摄入不足、钠钾比偏高。可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以增加钾的摄入量,尤其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菌类、山药、马铃薯等。
11.少吃高胆固醇食物
膳食胆固醇摄入的增加与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存在关联。为预防心血管病,对一般人群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不宜过多,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议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小于mg。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养生堂
12.每天一杯奶
《柳叶刀》上发布了一项涉及了21个国家的13万人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摄入两份乳制品(一份指克牛奶/酸奶、15克奶酪、5克*油中的一种)的人,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17%,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了23%!而摄入一份乳制品也有一定的好处,但仅限于牛奶和酸奶。
30种常见病偏方,全家小病小痛一整年不求医生!
有很多中医常用的小方,对付小毛病很管用,可以避医院跑。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