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
“老王,我的核桃树有病虫了,你抽空赶紧来帮我看看”,“老王,我的树啥时候能嫁接新品种”,“老王,……”,这个在红眼川乡里总是被村民们亲切的唤为“老王”的人,就是该乡林业员王吉林。
学林业出身的王吉林,一毕业就被分配到红眼川乡当林业员,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5年,上山下乡,爬过的树比走过的路还要多。每到核桃修剪繁忙期,核桃林里总能看见身着迷彩服的王吉林在忙前忙后,腰间挎着的剪刀和嫁接刀像是影子般的陪伴了他一个又一个年头,脚上沾满泥土的球鞋也不知是今年磨破的第几双了,而如今已年近花甲的他依然默默坚守着,奉献着。
核桃“百事通”
说起“老王”,热情、细心、勤快是老王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红眼川乡的村民眼里“老王”更是一位核桃“百事通”。多年来走村串户,让王吉林对全乡的核桃种植情况都了如指掌,谁家有几亩地,谁的树今年需要嫁接,多会要修剪,他总会第一时间去提醒,对有需要帮忙的家庭,他总是随叫随到。
“核桃的种植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要从核桃的物候期来分阶段观察,每一个时间节点核桃树的变化,只有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种好。”谈及自己钟爱的核桃,王吉林总是神色飞舞。说话间,他拿出了了一本自己多年来学习研究心得,勾勾画画写满了老王对核桃深深的热爱,从核桃树的整形修剪、土肥水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乃至幼苗的定杆高度、修剪时间,只要是和核桃树种植相关的每一个小细节,都细心的标记出来,并整理成册,给村民讲解指导。
“有了老王这个‘百事通’呀,我们种植核桃树更有底气了……”凡是受过老王帮助的人,见面无一不是在表达感谢。
“如果明年不挂果,你的投资我全包”
“老王,俺的树好几年都不挂果,家里一点收入也没有,实在不行,今年我只能把树都推了种庄稼。”说这话的正是红眼川村的刘正午,刚见王吉林便一股脑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当时王吉林正从汾阳了解到早熟、高产、质优的“礼品二号”,便第一时间推荐给刘正午。在经历过核桃树几年不挂果的苦处后,刘正午不知该如何决定。见刘正午犹豫不决,王吉林当即便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深感意外的大胆承诺,“这是个新品种,今年嫁接,明年肯定能挂果,如果不能,那你的投资我全包。”话刚说完,平日里爱钻牛角尖的刘正午决定*一把,先搞一个试点看看效果,结果第二年核桃树就成功挂果,三年下来刘正午早已收回了成本。
这事不仅给“礼品二号”做了推广,更让一心为民的“老王”出了名。从那以后,村民都争相恐后的急着让“老王”给自家核桃树进行嫁接。如今, “礼品二号”仅在年就发展推广了30多户,嫁接了5万多芽子,今年的红眼川乡高接换优面积更是达到了亩。
不肯停歇的脚步
平日里,除了下乡指导村民核桃树种植、修剪,剩下的时间里,王吉林总是乐此不疲的奔波在各种林业和核桃培训班之间。“一来培训都需要林业员参加,二来咱自己就好这口,就想多去学学”,王吉林说。在他的带领下,如今全乡已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成功组建了一支拥有50多名农民技术员的技术服务队伍,一直四处为农民服务。
一年四季,王吉林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老王,都59了,该歇歇了。”认识他的人总劝说。“是呀,看书都要戴老花眼镜了,但只要有精力,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尽自己所能多给老百姓谋点福利。”已近退休的老王闲时依然抱着书本勾勾画画,这不,他又忙着为提高核桃产值想办法去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