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子可怕的ldquo底层思想rdq [复制链接]

1#

可怕的“底层思想”

作者

青子

我有睡前读书的习惯,像*说的那样,哪一天要是没有读书,就像没有洗澡一样,睡不安稳。夜晚的宁静可以恰好地安顿一下自我的灵*。周围的一切都静悄悄的,窗前的月亮也好像打着小盹儿,一切静得刚刚好,我极享受这样静谧的时光,像是把白天经过柴米油盐的过滤后的自己归还给了另一个自我一样。白天来不及深思的这时可以拿出来咀嚼一番,生活的一地鸡毛透过书香可以生成人生的苦辣香甜。生活的舒爽惬意和着书香,更是可以遇见另一个世界中的己。我读的书很杂,有历史类的,纯文学类的,也有名人传记等等。要么在别人的故事里走过,要么在别人的思想里经过,那种感觉,就像春天从百花丛中经过,走出来,花香都沾满衣襟的了。

前几天晚上,在《读者》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他拼尽全力地想要爬出“底层”,因为有着底层思想的人,不但不能相互理解与支持,反而相互不理智地嫉妒,和相互破坏,让他感到害怕。

对于底层思想这样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带着对于贫穷或者什么方面的岐视,而只是对于一种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的想法,以及狭隘和偏见思想的个人看法。他从一个“片面”的角度,却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我们其实都能够碰到的层面上的话题。看完后,倒是让人感触颇多。暂且就把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所说过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孔乙己式的人的思维方式叫做“底层思想”吧。那么,“底层思想”还真的是挺可怕的呢。

我想起来小时候一件特别难忘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全家都还住在一个小农村。那时候的农村家家都养牛,且牛也是一个农家很重要的家资之一。家家都会为牛建专门的牛舍。特别是农忙的时候,田里的农活很忙,牛的劳作任务相对变得重,为要让牛保持体力,会增加看住它吃青草的次数。记得那天我刚从学校回来,天还没有黑下来,我就想帮家里牵着牛再去吃一会儿草,让它再吃饱点。我牵着牛到附近的田间空地转悠了一下,发现有一块草地上的草长得格外地好,我心想,可能是别人不知道这个角落上还有一片草地吧,因为不远处就是别人的家的稻田。不一会儿牛就吃饱了。

当天晚上,父亲发现牛一直不睡,在牛舍里打转,看起来很不舒服的样子。然后,问我牵了牛去了哪里吃草。我的回答让父亲吓了一大跳,我才知道那一片格外青翠的草是那一片稻田的主人打过农药的。后来父亲赶紧给牛洗胃。我远远地看着,既心疼牛,又心疼父亲折腾了大半夜,眼泪都快要出来了。父亲既没有责备我,也没有去找人家理论。幸好,牛因为吃得并不多,而且及时洗了胃,安然无恙。但那一次的事情却在我小小的心灵里面荡过一次波澜。

我们的成长路上,也会听到大人们讲起,谁家的媳妇打落了家婆的门牙,谁家和谁家因为牛吃了掉了对方菜园里的一片菜而吵嚷了一整天。虽然不是常有,但每一闻听,心时也是极为难受的。

看到那篇文章中的作者讲述小时候,处在“底层”时的所见所闻,我想起来这些年少的经历。虽说没有作者笔下的故事那般惊险,也没有他的感受那般刻骨铭心,但是在作者论及的那种底层思想的主题下思考一番,也确实觉得另有一番体会。

有时候,我们常常以为别人的“不怀好意”,其实,也许并没有这么严重,可能只是别人的不经意,我们不应当带着恶*的眼光去看待。但反过来,有时候,也是被“教训”到了才想到要防范。这样的事,在农村是常有的。缺水的时候为了争水大打出手,谁也不肯相让。亲兄弟之间为了分家时的“不公平”反目成仇。是什么让“底层““互相伤害”呢。也可能只是认知的受限,还有思想境界,考虑问题的局面观和层次之原因多吧。

大多数人去想谁也别想好,你凭什么比我好,而不是去想,你为什么比我好。思想决定做法,思维决定行动。如果不去想我怎样让别人不好,而是去想我怎样才能跟人家一样好。很多事情可以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

听说专业抓螃蟹的人,抓到一只螃蟹要盖上盖子,以免它爬出去。但是抓得多了不用盖了,因为不管哪只想往上爬,其他的螃蟹都会七手八脚地把它拉下来。最后,谁也别想爬上去,谁也爬不出那个桶。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想想以前大人们常说的“红眼病”就是这样。只是狭隘嫉妒,“临渊羡鱼”,即又不去“退而结网”。而可能是想着哪天趁着夜黑风高,把别人结的网收掉,或者有剪刀把绳子剪断。这种,“你也别想好”的想法就可怕了。

以往听母亲讲谁家兄弟姐妹多,有一个混得很好的,其也几个兄弟姐妹反而与他关系不好,怎样做都是错。给了是应该,不给更是得罪。这一点叫人很是难以理解。谁的收获也是劳动和智慧所得,如果大家倚着有人带动,相互帮助,不是大家都更好吗。没有人有义务无条件无底限地给予,身在“福”中应当知道这个“福”,珍惜这个“福”,受了他人之“福”而想到去“福”他人,这样局面就不一样了。思想境界狭隘是主要的原因,所以,“欲做事,先为人”真的有它的道理在。

打得开局面,上得了境界才能上得了台阶,这话可是一点儿也不假的。

我父亲有位朋友,我喊大伯,他家有四个孩子,都非常好的家教,大伯教子有方,孩子们全部都有出息,不仅小家和睦,大家也是一团和气。上尊老,下爱幼。你亲一直说,这位大件是他敬重的人之一。

《增广贤言》里有“门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的句子,一个家里家风不和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门草长长,这样肯定不会幸福到哪里去的。越是和睦的家庭,越是生机勃勃。人在温暖而有爱的环境下,身心更健康,眼界看得更远,心里更觉得“有奔头”,所以,自然而然,搞得更好。如果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鸡蛋两根葱的小事上,眼界能高到哪里去呢,精力都浪费在争强好胜上去,而不是投入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人生的建树自然小。坐井观天,只看到头顶井盖大小的天地,境界所限,就更是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面纠结,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谁也不肯吃亏,最后谁也别想赢得更远。小家如此,大家也如此,所以,村里修桥修路,越是不富裕的地方,越是难以修起来,需要大家集资的时候,你也不出,他也不出。各种方案都要全家老小齐上阵“研究”,谁家都怕别人家的好处多过了自己。分到了好处也有分到打架的,因为分得“不公平”,大家互不能相让。这与一个工作团队中的集体主义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的相似之处。只有人人多想着贡献,最后才能有丰硕的果实来分享。事如此,而人生其实也如此。

不管眼前的生活怎样,一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怕的“底层思想”还包括那种自我的否定,以及自我的放弃。

“我反正年龄大了,这辈子就这样了。”

“看什么书,现在看书有什么用呢。”

“我怎么能跟人家比嘛。”

“减什么肥,健什么身,婚都结了,谁爱看你。”

“上什么成人大学。咱们这辈子就这样了。什么梦想,还想什么想。”

…….

其实,我们活着,不是给别人的看,是给自己的态度。自己否定了,你已经不想去做了,就真的没有可能了。没有人给梦想上年龄和层次的界限,不管你多大的年龄,只要开始了就不晚,这个世界上根本不缺少奇迹。就算你拼尽了全力,也创造不了奇迹,那又如何了,至少你尽力了,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说的那样,“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是一种骄傲。毕竟,至少你去尝试过了。也没有人给梦想设定层次的界限,平凡的人一样可以拥有不平凡的梦想。或者,至少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你就是不平凡的人。不要给自己的思想上一道自我的枷锁,有时候打败我们的不是困难,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一切皆有可能”,首先你要敞开你思想的大门,敞开你的心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始终相信相信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嫦青,笔名:青子。女,80后。江西省安福县作协会员。文学江湖里的热血侠客。原创作品散见于各种电子平台、报端、杂志等。

更多精彩文章:

■中国作家排行榜!莫言竟然只排到第九?

■王朔:呸,都不是东西,我也不是东西!

■贾平凹:我眼中的莫言

■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李银河:做个肉身不出家的灵*出家人!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广大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字以上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用附件形式发送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