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惊蛰节气的溯源
“惊蛰”一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天上的春雷惊醒了地下蛰居的动物。其实,这些蛰虫也不能说完全是被雷声惊醒的,而是在阳气上升过程中,蛰虫逐阳而出的结果。因为这些蛰居的虫蛇在惊蛰之后就出来活动了,所以古人有“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的习俗。用燥湿杀虫的生石灰来预防虫害。
“惊蛰”本名“启蛰”,就是表明冬日入蛰的动物,开始出来活动了。至西汉,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称“惊蛰”,将“春雷”和“启蛰”这两个现象联系起来,便有春雷惊蛰之义。
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回,雷声也。
——《说文解字》
小篆
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三候最能体现惊蛰万物苏醒,以及春意渐浓的状态——
初候,桃始华。桃花作为春季百花中开放最早的花之一,于惊蛰之初即盛开。《本草纲目》云其“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桃”这个字右边是个“兆”字,十亿曰兆,就是形容多,说明桃树的生命力强,花果繁盛。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鹂鸟,“仓”是“清”的意思,形容春阳清新之气。“庚”同“更”,形容万物更新的面貌。*鹂此时正感春阳清新之气而鸣叫。
三候,鹰化为鸠。鸠即布谷鸟。《礼记》载,在仲秋八月“鸠化为鹰”,即在肃杀之秋,布谷感秋气而化为鹰;而到了仲春二月“鹰化为鸠”,鹰感春天的生气而化为布谷鸟。这不是说鹰和鸠可以互相变形,而是不同的鸟合于不同的气。鹰出没在肃杀之秋,是凶猛的鸟。布谷鸟出没在生机盎然的春天,提醒人们春耕(“布谷”之义)。其实,鹰于每年二三月在巢繁殖,故不见踪影。
02惊蛰时期的饮食起居
年的五运六气为:
岁运:水运不及(少羽)
司天:太阴湿土
在泉:太阳寒水
客气(初之气):厥阴风木
主气(初之气):厥阴风木
惊蛰期间由于今年岁运水不及,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在泉为太阳寒水,而惊蛰之节气又逢厥阴风木,所以阳气的生发快,出现咽痛,眼干,红眼病、扁桃体发炎、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对于现代人来讲,眼睛发*,时时口干,出鼻血,咽喉不利,面部浮肿,突然失声,头痛,牙齿出血,视力模糊、怕见光,嗅觉不灵敏,牙龈红肿疼痛,皮肤上各种小的疮子都是脾胃与脊柱贮藏的病邪所致。
衣
着装上,春季易发肩颈项背部疾病,尤其肩周炎与颈项类疾病多发,注意着装上尽量穿着领口收紧的衣服,注意早晚温差巨大,北方的朋友中午热时不可肆意脱衣,避免颈部受凉。可佩戴围巾或纱巾。老人常说,春捂秋冻倒也不无道理。
食
惊蛰期间由于阳气的生发,易出现咽痛、红眼病、扁桃体发炎、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因此建议增加绿色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对于体质偏热,或已出现上火表现的朋友,还可多吃梨或将梨榨汁饮用,以脾胃无不适为度;
“惊蛰节气,贷款也要吃梨"。师传绝无虚言,对于出现上火症状的人群可以大量食用冰糖雪梨汤,或者进食莲藕、马蹄莲等食疗方。
03惊蛰的强身健体法与治疗法
惊蛰过后,木气(肝气)更旺,对于脾胃虚弱或有病邪的人来说,要注意“木旺乘土”,即肝气横逆犯脾胃,引起脾胃及其经络循行部位的不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站桩先来对脾胃进行补虚祛邪,自然桩功法讲究节气之时感受自然之气为佳。
灵素馆秉承发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医道精神的宗旨,将古中医的导引按跷术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国,中央之地--陕西,我们寻找到专注于“导引按跷之术”,善用“气机理论”养生调理的老师。
自然桩授课老师介绍:
另外,作为“阳脉之海”的督脉(脊柱部位),若有瘀滞不通,也是不利于春天阳气的升发的。不仅腰背酸痛,有些头面五官的症状,都和脊柱有关,通过灵素馆医师所做导引刮痧调理,也可以改善这些问题。
自然桩授课班联系王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