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建医院CT诊疗水平 http://www.duoziz.com/mlzz/5773.html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燎疳”,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此习俗遍布于宁夏的银川、灵武、盐池、中宁、中卫和固原,甘肃的平凉、庆阳、白银和陕西的彬县和陕北延安市宜川等市县,还流传于山西的蒲州、吉县,山东曹州等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燎疳传统
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只有用火烧燎,才能驱*灭病。傍晚时分,家家门前堆放一堆硬强的柴禾,有的人专门戳掉喜鹊窝用以燎疳。天黑后,家家大门前挂上灯笼,灶前点上油灯,先由家长敬过灶神,再把灶神像和两边对联及香裱端在盘子里,放在大门楼上烧掉,叫“送灶神”上天,接着燃放鞭炮,送灶神时把在灶神两旁的枣山留下,直到春耕第一天,在地头上敬过土地神才吃“枣山”,然后开犁耕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送去灶神后,全家人都要走出大门外,共同燎疳。先由家长在柴禾内放上香裱和几个纸炮,再放一小撮盐。点燃柴禾后,烈火熊熊,纸炮噼哩咆唠,别有一番煞气。待大火燃过后,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过去又跳过来,连续燎跳三次。大人燎跳时要提上装有刀、碗、筷、勺、擀面杖等灶具的水桶,表示把灶具也燎得干干净净。俗传,人们用燎过疳的灶具不会得传染病。幼儿可由大人抱着跳燎。待柴禾全化成火籽后,家长便用铁锨扬火籽,叫“扬五谷花”。扬后,地上是一片火星儿。这时,大人和男孩子都拣来小土块,蘸上水或唾液,再粘上火星儿,往很远的地方扔去,一扔,一条火红的弧线飞出,十分好看。边扔边大声喊着:“扔蝎子哩!”“扔蚰蜒(蜈蚣)哩!”“扔红眼子(红眼病)里!”传说这样可以把五*虫怪扔得远远的,人们不会害红眼病,也不会受五*的伤害。扔完大一点的火籽后,留下的小火籽,由大家用双脚踏灭,表示消灭了鼠害,直至全部火籽被踏灭才算燎疳活动结束。这一天,所有人和牲畜都歇息一天。“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意思是过了正月二十三,年事已毕,就开始春耕准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地燎疳
“燎疳”也叫炼疳(陕西部分地区)、散疳(甘肃庆阳)、燎臊疳(甘肃平凉及宁夏固原地区)、跳疳儿和跳火(甘肃白银)、燎百病(陕北)。“燎疳”习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记载,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记载。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燎疳文化
民俗学家认为,西北燎疳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事象——焚烧疳娃娃,文化本源与上古时代的焚巫意识和周礼时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维相关,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灾”的巫术观念下,形成的一种风俗模式。燎疳者通过“燎”和“焚”两个层面的活动,在精神上达到了目标实现和心理平和,这是燎疳习俗中透露出的农耕文化意义,也是民族群体繁衍壮大的内力所在。
过完今夜,年就算过完了,借用习大大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
撸起袖子加油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