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方供暖标配除了短裤雪糕,还有暖气病 [复制链接]

1#

冬天来了,南方的小伙伴开启了抖腿取暖模式,北方的小伙伴又迎来了进屋脱衣,穿着短裤吃冰淇淋的日子……

这大概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吧

所以说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许多南方的小伙伴第一次来北方

表示惊呆了:

世上竟然有这么暖和的地方

北方的冬天

里三层外三层?穿棉裤?

在室内都是不存在的

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走进暖意融融的屋内,任谁都会陷在这种惬意里,再不愿出门了。

不过南方的小伙伴也别太羡慕嫉妒恨,大部分人都忽视了这惬意中可能隐藏的危险。多位专家,教你科学预防“暖气病”。

专家

哈尔滨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为民

北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张丰川

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夏群

你暖和了,身体五大部位遭殃了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人体水分丢失。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毫升,经呼吸道—毫升。

来暖气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血管、泌尿系统等身体五大部位都会跟着“遭殃”。


  

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

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

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

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可要小心,你的尿量会越来越少。

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

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

夏群介绍,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专家支招应对“暖气病”

怎样才能减少患上“暖气病”的几率?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室温不超过22摄氏度

冬天室温不宜过高,18—22摄氏度最适宜。

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避免室内太干。

冬天室温稍微低点对健康更有利,有研究表明,室温在15—20摄氏度(17摄氏度最佳)时,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最高。

多吃韭菜、胡萝卜

每天要保证毫升的饮水量,还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皮肤较干的人,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韭菜、胡萝卜、牛奶、小白菜、茴香、菠菜、动物肝脏等。

此外,冬天不宜洗澡太勤,一般每周一两次即可,而且水温不要太高,尽量不用肥皂,洗澡后应涂抹甘油、白凡士林等油脂较多的护肤品。

暖气片上放盆水

空气中相对湿度在45%—65%时,人体感到最舒适。

用加湿器时,一定要保证每天换水,每周清洗一次,否则容易滋生病菌,引发呼吸道感染。

夏群认为,要想让水迅速蒸发,最好的办法是加大水和空气接触的面积,比如用拖把多拖几次地。

每天通风半小时

李为民提醒,冬季户外活动减少,更要适当开窗通风。

最佳时间段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之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左右。

3种保健法防干燥

眼干

眨眼

促进泪液的循环和分泌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多眨眼。

工作间隙,先远眺2分钟,然后做1分钟眨眼运动,60次左右即可,最后闭目休息2分钟。


  

口干

吞津

中医里有种“吞津养生法”

每日晨起,微闭口唇,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时,随意念将其缓慢吞下,反复3—4次。

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有益于保持口咽部的湿润,但不要舔嘴唇,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嘴唇会越舔越干。


  

手干

搓手

双手皮肤干燥的人可以两手抱拳,从虎口接合、捏紧,再转动双手,直到两手感到暖烘烘的,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