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元好问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山东哪家医院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金元之际的文学大家元好问与华不注、与济南的渊源可谓深且远矣。

他的《济南行记》,以及咏歌济南的二十余篇诗词作品,堪称金末元初济南山水名胜的完美再现。其中绝大部分章节,甚至一字不漏地被收录在历代的《历城县志》《济南府志》《章丘县志》中。

以此,许多个时日里,笔者都在思考,元好问与华不注、与济南,其中最为主要的关系体现在哪里?或者说:如果用简单概括的话语来表达这种联系,应该如何言说?

所谓愚者千虑,笔者终于有所感悟:在与济南的关系上,元好问创造了两个极致,一是与华不注而言,他以超越群伦的创作,成为了华不注水中山美景的极致咏歌者。二是与济南而言,他以极具个性色彩的主体抒情,成为了外埠人挚爱济南的极致抒写者。

以下分述之。

摄影:邵凯

水底看山山更佳——华不注水中山美景的极致咏歌者

金末元初,华不注迎来了一位和它息息相关的大人物。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作家,古今罕有的审美大家——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老师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学者,他自少年时代便有极好的文化教养。金兴定五年()进士,后做过几任县令,最后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在金元之际被视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著有文集《遗山先生全集》,小说《续夷坚志》,编著《中州集》、《唐代鼓吹》等。

宋元之际的华不注,“水中山”的美景已经大不如前。刘豫盘踞济南在公元—年间,其时在金国卵翼下的伪齐刘豫政权基于强化水运以抗击南宋的需要,在济南北郊开凿小清河,于是济南诸泉尤其泺水不再经鹊山湖入大清河,而是直接导入小清河。这直接导致了济南北郊自然水土与美丽景致的毁灭性破坏。

摄影:王啸

元好问于蒙古太宗七年即公元年7月来到济南,此时距离刘豫开凿小清河不过百年光景,而华不注却已不再是“水中山”了,它只是“遥望似水中山”,然而,即便是“遥望似水中山”,元好问依然将其称之为“历下城绝胜处”,在他的那篇著名的《济南行记》中,他这样写华不注:“大明湖由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一个仿佛的水中华山,便引来元好问如此的称道与赞美,如果是真的呢?

由此可知,水中山在元好问的心目中,不,应该是在审美的价值意义上,具有品调卓逸、超凡脱俗的美艳与崇高的。

元好问此番来济,还有一个与华不注相关的动人故事,那是他在大明湖通往章丘绣江的水路上,他看到了山在水中的倒影,据笔者的分析判断,那分明是华不注在小清河里的倒影吧,于是元好问诗兴大发,写下了那句名播千古名句:

水底看山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世间写水中山的诗句可谓多矣,但此句无疑排名全国第一。试想,那元好问将“水中山”比作“苍烟”,且是“一堆”,该是何等形象且引人遐想啊,高明的诗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不是把话说死把话说完,而是留出空白,让你的想象去补充。他又说,我多想把这“苍烟”、这“水中山”带回家里,时时观看,日日心赏,可惜那是办不到的。

多么非同寻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想他一定有了“水底看山”的无数积累,才有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诗句的吧。

摄影:王啸

下面我们来看他的《华不注山》

元气遗形老更顽,孤峰直上玉孱颜。

龙头突出海波沸,鳌足断来天宇闲。

齐国伯图残照里,谪仙诗兴冷云间。

乾坤一剑无人识,夜夜光芒北斗殷。

“元气”,指充塞于天地浑沌初分时的原始大气,“元气遗形”,极言华不注之古老也(它的形体是天地初分时就留下的)。“顽”,坚硬固执,越老越是固执地坚守着,“老更顽”,诗人拟人化的表达多么亲切而幽默。

那么,这山究竟坚守着什么呢?诗人如此铺垫,这一点显然很重要,接着,诗人通过下一句道出古老的历史名山华不注的最大特点并作出答案:孤峰之上,一无所依,且为“玉孱颜”,孱颜即巉岩,指山峰陡峭峻拔,玉孱颜中一个漂亮的“玉”字,极言其美,更是大有来历的。原来,元好问尝在《济南行记》中说:“凡北渚亭所见西北孤峰五:……曰华不注。太白诗云:‘昔岁游历下,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青翠如芙蓉。’此真华峰写照诗也。大明湖由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因华山被大水及水雾包围笼罩,所以会映现出水光映照下的如同美玉般的温润光泽,故称。

此解尚有二证,其一:元好问《济南杂诗十首》其三“华山真是碧芙蓉,湖水湖光玉不如。”其二,即元好问《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中“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句。而这趟水中游,正是元好问泛大明湖经小清河东入水栅(绣江)之路,沿途所见自然是(或包括)华山在水中之美丽景致风光也!由此亦可见元好问高超而独特的审美眼光:即对“水中山”的无限钟爱与欣赏。

龙头,指华不注,因华山看上去周围都是水,故诗人将此山比作龙头;鳌足,亦指华不注,据《淮南子·览冥训》,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诗人将华山比作“鳌足”即擎天柱。龙头、鳌足,都是诗人以天地间的崇高廓大的大意象来表达华山的高峻豪迈气象的绝妙比喻。

齐国伯图,据《左传》,春秋时,齐晋两霸于鲁成公二年(公元前年)在鞍发生战争,结果齐被晋大败,晋军追齐军“三周华不注”,齐国自此国势走向衰微。谪仙,指李白,诗兴,指李白诗兴大发所写的华不注诗。这两句是咏史,意思是,如今,齐国的霸图之梦和李白的诗歌豪兴,仿佛都凝结在残照冷云之间,一去不复返了。

由此,最后两句,诗人展开了人事与山陵的对照,他指出:比起人事业绩的不朽来,更为永世长存的恐怕还是华山,是大自然,他由此又对华山萌发出一个绝妙的比喻“乾坤一剑”,而且这充塞天地之间的一剑,夜夜的光芒直照得北斗星都发寒,因此,诗人发出深深的叹惋:可惜天底下认识到华不注价值的人太少了。

摄影:何延海

摄影:何延海

有心长作济南人——外埠人挚爱济南的极致抒写者

看山看水自由身,

着处题诗发兴新。

日日扁舟藕花里,

有心长作济南人。

这首诗题为《济南杂诗十首》之十。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济南山水的赞美和眷恋。

元好问对济南情有独钟,一生曾两次来济南。第一次来济南,是五岁时随叔父元格赴任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第二次来济南的缘由,他在《济南行记》中作了说明:“长大来,闻人谈此州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后来,终于在蒙古太宗七年()七月,在时任济南漕事从事的好友李辅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次济南之行。而《济南行记》就是他此次游济南的作品之一。

《济南行记》是一篇难得的山水游记佳作,这篇不足两千字的作品详细记述了金末元初的济南山水名胜,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济南泉水名胜有:大明湖,大明湖的历下亭、环波亭、鹊山亭、北渚亭、岚漪亭、水香亭、水西亭、凝波亭、狎鸥亭、百花台、芙蓉台、百花桥、芙蓉桥、静化堂、名士轩,趵突泉(瀑流泉),泺水,济水,金线泉,灵泉庵,杜康泉,舜井,珍珠泉,玉环泉,金虎泉,黑虎泉,柳絮泉,皇华泉,无忧泉,洗钵泉,水晶簟,水栅、绣江,绣江亭等。元好问此游,三泛大明湖,六七次游趵突泉,三宿灵泉庵,足见他对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的喜爱与欣赏。

《济南行记》对于济南泉水的记述与描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元好问此次游历济南还写下大量吟咏济南的诗歌。清代王士禛说:“元好问济南题咏,尤多而工。”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称,他此游“前后所得诗凡十五首”,实际上,元好问此游共写诗十九首。计有:《济南杂诗十首》、《历下亭怀古分韵得南字》、《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泛舟大明湖》、《绣江泛舟有怀李郭二公》、《华不注山》、《题解飞卿山水卷》、《药山道中二首》、《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他此游对大明湖印象尤深,日后又写了三首咏大明湖的词《鹧鸪天﹒莲》、《临江仙﹒荷叶荷花何处好》、《浣溪沙﹒绿绮红埃试拂弦》。这样,元好问有关济南的诗词共有22首。

作为一个外埠人,元好问满怀的对济南的热爱,体现在对济南的咏歌之中,“作济南人”这一说法也成为一个范式,发生了恒久的影响,并不断地被诗人们以各种方式徵引咏歌。

宋至《题王秋史二十四泉草堂图》:

琴筑清音静里闻,草堂门对碧波纹。

一天风雪初晴后,二十四泉飞白云。

鹊华山外水粼粼,雪隖渔村曳杖频。

廿载寒流仍在耳,梦魂常作济南人。

颜懋侨《题朱仑仲枣香居二首》:

何妨归计缓,同作济南人。

可以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而济南人则更为此感到自豪。

如田雯《论诗绝句》:

吾乡边李有前民,趵突泉头墨迹新。

眼底渔洋蚕尾外,诗人空作济南人元遗山云:有心长作济南人。

又如任宏远《明湖杂诗十首》:

消受明湖风雨月,此生幸作济南人元遗山云有心长作济南人。

“有心长作济南人”,对于外埠人来说,世上任何语言都无如这句话语表达的对济南的挚爱再深、再长。

作者:侯环

来源:风香历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