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东学署史话六作者侯林侯环齐鲁壹点 [复制链接]

1#

济南园林六十家:大明湖畔水云乡——山东学署史话(六)

作者:侯林侯环

济南作为自古以来的园林城市,美如罨画,然而,在历史的过程中却有不少园林湮灭无存,且府县志中亦无记载。许多年来,我们依据府县志和明清别集,深入发掘,索隐钩沉,写成《济南园林六十家》。

之六:学署八景的产生及其内涵

在湖上鸥鸟日来往,菰蒲满路荷花香的山东学署,乾隆末年先后迎来了两位在全国举足轻重的诗人与学问家,他们分别是翁方纲与阮元。二位学院给山东、济南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艺术氛围,留下许许多多的教泽遗踪与风雅旧事。

以下分别述之。

其一:翁方纲:私淑渔洋四十年,小石帆亭见痴情

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四年,充江西乡试副考官;二十七年,充湖北乡试副考官;二十九年,督学广东;四十四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四十六年,擢国子监司业,寻迁洗马;四十八年,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四十九年,迁詹事府少詹事;五十一年,督学江西;五十五年,擢内阁学士。自五十六年()九月至五十八年六月,翁方纲来济南任山东学院。嘉庆四年,左迁鸿胪寺卿。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斋集》等。

翁方纲画像

翁方纲刚到学署不久,便在四照楼厅堂(东偏)的后轩,立一石碑,并亲书“小石帆亭”四字于门楣之上;并且将此年之诗作,名之曰:《小石帆亭稿》。(“济南使院厅事后轩,片石植焉,窃取私淑渔洋之意,题此于楣,因以名其诗卷。”)这事发生在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即他上任的三个月间。

书影:翁方纲小石帆亭诗

时隔不久,翁方纲又看上了当年陈沂震所建的那处优雅的舫斋——湛然斋,他对此斋重加修葺,又将“小石帆亭”移到湛然斋中,依然以“小石帆亭”名之;并请画家鲍文逵(号野云)作《小石帆亭》图。而原来的小石帆亭,则改为“校经义考之斋”,供学人校经之用。(予既重葺池上舫斋,以“小石帆亭”扁之,而厅事东偏去年题“小石帆”者,今扁云“校经义考之斋”,因复题此。)

要问,这翁方纲何以对“小石帆亭”如此重视?这其中的确是大有文章的。

上面谈到,翁方纲自称自己是王士禛王渔洋的“私淑弟子”。而“石帆亭”,正是王渔洋先生论述诗歌艺术的处所,其地址在新城县王士禛故居之池北书库。

翁氏与王渔洋还有一层特殊关系,翁方纲的恩师黄叔琳(字崑圃)是王渔洋门生,康熙四十八年任山东学政,在其离任前夕,依然恭恭敬敬登门到石帆亭问业求教。所有这些,都使得翁方纲对王渔洋充满倾慕钦羡之心。(翁方纲《小石帆亭著录序》:“石帆亭者,渔洋先生论诗处,在新城里第池北书库间。昔吾邑黄崑圃先生受学于渔洋,至视学山东役竣,犹亲执经问业于此。方纲幼及崑圃之门,辄心慕之。后四十年而方纲视学于此,窃思渔洋先生以诗学沾溉后贤……方纲幸得承先生门墙绪论,复得与学人训故齐鲁之间,急以阐扬先生言诗大指为要务,辄以《新城新刻古诗平仄论》而推广沿,约为书六卷。使院四照楼前有石焉,旁有水亭,因题以‘小石帆’,而窃比于著录之意。”)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铁公祠”三字为翁方纲所书

四十年后,翁方纲来到济南,在其《奉使视学山东道中述怀三首》中称:“夫子万古心,《蚕尾》廿载望”,这就明示其在山东之方向与目标,一是继承山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学传统,二是以发扬光大渔洋先生的诗学诗教为己任(蚕尾,王渔洋著作名)。

翁方纲是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出任山东学政的,其位高权重自不待言。另外,此时近六十岁的翁方纲在诗坛已非同小可。他论诗主“肌理说”,“诗宗江西派,出入山谷、诚斋”,成为乾隆后期至嘉庆朝诗坛的领袖人物。

而翁方纲“肌理说”的诗学渊源,则导源自王士禛的“神韵说”,其不同在于,翁方纲作为一位成就很高的金石学家、书法家,他把“学问”,主要是是金石考据引入诗中,金石考订、题图题画题拓本成为诗作的重要内容。

“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此为“肌理说”的核心理论。然而,不论在任何场合,翁方纲都始终是神韵说的拥戴者与捍卫者,他甚至说:“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以肌理之说实之。其实肌理亦即神韵也。”

清乾隆后期,济南出现了一个群英荟萃的高潮局面,大批诗人、学者纷纷前来,这为济南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十分靓丽的色彩。

这一局面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自乾隆五十四年春至嘉庆元年,桂馥等人在五龙潭建筑潭西精舍并开展各种文人游宴活动,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参加活动的名士、艺术家在百人以上。

再是翁方纲、阮元两位喜好风雅的学政,以聘请幕友等形式,吸收了一大批学者、诗人来到济南。这是一个走向末世的封建王朝,在局部地区出现的罕见的文化辉光。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此次应翁方纲之聘,来山东的名士有:

王聘珍,字贞吾,号实斋,江西南城人。乾嘉嘉时著名学者。治经学尤精于《三礼》,(翁氏有诗,称“实斋订‘二戴’,未谷研‘六书’。”)平生以教师为业。其后,又曾受阮元之聘,与校左籍。

鲍文逵(——),字鸿起,号野云,江苏丹徒人。幼孤苦,性修洁。嘉庆元年()拔贡,取武英殿校录官。九年(),魁京兆榜,居京师十年。选授山东海阳县令,慎刑励守,廉能有为。工诗,喜交游。诗出入唐宋,不为一家。著有《野云诗抄》十二卷。上面谈到,鲍文逵曾为翁氏作《小石帆亭》图。

吴嵩梁(——),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江西东乡新田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有诗佛之誉。为翁方纲门生。

何元锡(——)字梦华。钱塘人,金石学家,博洽工诗,尤嗜金石,家藏善本及古印甚富。与黄易同乡。阮元称:“山左碑版,半为二君所搜得。”

翁方纲离开山左时,尝作《留题使院二首》,其一云:

梦华居士新田客,最恨匆匆促膝来(每与梦华、兰雪相聚,辄值分歧)。

梦华,谓何元锡也,新田客,为吴嵩梁吴兰雪也,看来,这是翁方纲最舍不得离开的人才与朋友。

其二:阮元与“学署八景”的产生

阮元:一幅用文字绘制的山东学署全图

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翁方纲任职期满召回京师,被称作“清代中期学人诗最后一位宗师”(严迪昌《清诗史》,人文社版)的阮元来到济南,继翁氏之后任山东学院。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清代江苏仪征人。少年即笃志坟典。乾隆五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第一,授编修,逾年大考(翰詹),他又是第一,超擢少詹事。此后,他由学政、巡抚、总督一路飙升,直至体仁阁大学士,先后掌管刑部、兵部等。阮元仕不废学,博学淹通,治学领域遍及经学、文字学、金石学、史学、地理学、天文历算学,尤专于经学。足称一代大师。

阮元画像

自乾隆五十八年六月至六十年八月,他在提督山东学院任上,政绩颇丰。同时他与山东、与济南结下深厚情感,他登泰山,观渤海,录金石,祭阙里,居明湖之侧小沧浪,朋辈触咏,颇尽湖山之胜。辑有《山左金石志》《小沧浪笔谈》等,其《小沧浪笔谈》收有众多描写济南名胜和泉水的诗文作品。

书影:阮元《小沧浪笔谈》

翻开阮元的济南有关诗文作品,令人惊讶的是,他对于自己钟爱的山东学署,竟然用文字建构了一张清晰如画的全景图,他真的是一位有心人呀!如今,随着大明湖扩建工程的实施,山东学署最后的地盘亦为桥梁、湖水所占有。当年学署中的景致、景点更是不知其踪,但是,我们凭借着这张“全图”,依然可以复原它,再造它,让历史活着……

实在是价值非凡啊!

下面,我们且来看看阮元的描述:

山左学署四照楼,乃施愚山所题扁。楼面北,前有清溪一道,自西而东;石桥、板桥各一,以通行者。夹岸槐柳蔽日,红欄逶迤;溪中赤鲤径尺,鱗鬣可数。墙外明湖千亩,荷气欲蒸,与风俱满。冬雪初晴,尤极“玉楼银海”之趣。 (《小沧浪笔谈》)

这种描写,你如果嫌它仍然不够味,下面还有更为具体的、生动的:

余有《山左学署八咏》,属同年王椒畦(学浩)图之。一、四照楼;二、濯缨桥,即楼下小石桥也;三、小石帆亭,亭在桥之东北,临水如舫,扁为翁学使方纲所题;四、石芝,巨石甚透,在楼西之客轩内;五、玉玲珑,巨石,立濯缨桥南,玲珑高丈许,旁有古柏;六、海棠沜,玉玲珑稍东,有海棠一株,荫将一亩,南压溪水,曰“沜”者,所以名此溪也。七、钟楼,在学署之西南,高台重构,万瓦在望;八曰积古斋,即小石帆之后轩。余聚山左金石数千本,校正于此。

这学署之内最为核心的、构成学署八景的事物或曰风物,其位置何在,其形状特征,其相邻事物,其面积大小,其用途价值……一一记录在案,这样,不管过去了多少年,又无论白云苍狗,风霜雨雪,世事变幻,甚至,这些建筑的在与不在,因为,它们已经被历史定格,被文献著录,还有,他们被收藏在人心与历史的记忆之中……

一种聊以自慰的想法与理念。

闲暇时,我会来到这里,寻找自己小时时常走来走去的这条大名鼎鼎的学院街。

老舍纪念馆:消失了的学院街仅存之建筑所改建

街西没有住户,那是学署的东墙,南北长度米,正是整条学院街的长度。街东的住户大多为富裕的殷实人家,如今仅存的一家正是今天的老舍纪念馆,在街东偏南,除此之外,如今这街上只有新建的两座拱形长桥了,南端的名水西桥,北端的名秋柳桥。下得秋柳桥,正是“秋柳人家”,即当年的秋柳园街,亦即是学院街与秋柳园街的衔接处。这样,我们便可以作出当年山东学署的方位面积图来,此街当年的宽度为6.3米,是条相对较宽的街,由今之老舍纪念馆大门向西横向移动6.3米,即学院东墙,而在两桥之间(加上桥身的长度)即是大约米的学院长度,由东墙向西横移余米,过钟楼寺遗址平台(阮元称:“钟楼在学署西南”),这便是学署的方位与面积了。这只能留予喜好风雅的后人作为参考了。

今之水西桥

“学署八景”的产生与内涵及赏析

阮元不同于其他官员,他富于政治智慧,又充满审美情趣,政务不废游乐,游乐不废吟咏。他的学院干的有声有色。史书上称他“造士有家法,人才蔚起”。他的经学、金石研究与诗文创作,更令人刮目相看。他在山东在济南堪称如鱼得水。他是山东的女婿,他的妻子江氏去世后续娶孔氏,而孔氏不是别人,乃曲阜衍圣公孔昭焕之孙女,诰封衍圣公孔宪增之女,衍圣公孔庆镕之姐。大明湖小沧浪别业原为山东盐运使阿林保所筑。后阿移任天津,别业归山东布政使江兰,江兰移任云南,小沧浪别业遂归阮元。而小沧浪与学署隔湖相望,阮元常与公务之暇放舟来此。大凡湖光山色之美,是须在知音眼中与胸中的。而小沧浪与山东学署一旦到了阮元笔下,才算真正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美质与韵味。

民国时的钟楼与学署旧院

阮元是诗人,是学者,是审美专家,他和友人、幕客在大明湖游玩赏景,也能玩出情趣,玩出文化,玩得浪漫,玩得潇洒,那些活动显得那么趣味盎然,别有匠心。比如“传笺联句”活动,那是他与马履泰、颜崇槼、武亿、朱文藻等文朋诗友在游览了汇波楼、南丰祠之后,一同回到学署内校正山左金石的处所积古斋,商定了第二天传笺联句之事。那过程大致是:先有一人(马履泰)据游湖所感写出诗的首两句,,由快骑传达至下一家(颜崇槼),尽快联上下面两句,再由快骑传送至下一家……如此五人周而复始,其乐无穷,出句须既快又妙。五人合作之《集积古斋传笺联句》实在绝妙。(参见侯林、侯环论文《啸歌泉湖的名士帮·以阮元为首的小沧浪名士团体》)

“学署八景”即是产生于阮元任山东提督学院的时代。阮元写有《山左学署八咏》,后至跟进相和者甚多,如著名诗人刘大观(字正孚,号松岚)、金石家兼诗人朱文藻(字映溽,号朗斋)等,而八咏者:四照楼、濯缨桥、小石帆亭、石芝、玉玲珑、海棠沜、钟楼、积古斋,正约略相当八景形成之风物景致也。

写有学署八景诗的,今之所见,有谢仟、封大受等人。

谢仟(生卒年不详),字长民,号韦斋。清代济南府历城县(今历城区)人。诸生。著有《春草轩诗稿》,是编诗凡一百五十首,为翁方纲所选定者止三十八首,余则袁枚所增选。谢仟门人方昂在序中称其诗“高雅闲逸,清微澄澹”“其言则近,其旨则远”。

封大受(生卒年不详)自仲可,号棣堂、荻塘。济南府德州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有著作才。济南周永年主讲繁露书院,甚器重之。留心乡里文献,晚年好度曲。著有《棣堂诗草》《今雨书屋诗草不分卷》。

下面,我们以谢仟诗为主,并参照封大受等其他诗人同类作品,借以对学署八景及其诗作有所了解与领悟。

先看谢仟《学使官署八咏》:

烟雨绕鹊华,时时上四照。云光忽奇绝,晴岚足凭眺。四照晴岚

佛慧压城头,雪后迷林麓。钟楼驻晚霁,寒光豁人目。钟楼雪霁

试院水一方,两岸蒹葭满。秋来萧瑟声,随风到亭馆。湛然秋声

教泽遍海邦,心源仰洙泗。欄边时一临,自有活水至。红欄活水

石芝自何来,阶前看突兀。夜夜映瑶光,灵云生坳窟。瑶除石芝

盛世崇经术,檐帷驻齐鲁。心如不系舟,微言开万古。虚舫谈经

日暮晚风轻,良宵正三五。小立平桥上,东山看月吐。平桥待月

广坐开春风,桃李低牖户。海棠尔何幸,亦得沾化雨。海棠春雨

书影:续修《历城县志》所载谢仟《学使官署八咏》

第一首“四照晴岚”写八景之四照楼景致,四照楼高敞挺拔是济南城观景胜处,晴岚,晴日山中的烟雾;大明湖一平如砥,此处观鹊华烟雨当是最佳观瞻点,故诗人有“烟雨绕鹊华,时时上四照”之句,然而,云光奇绝的南山,亦足可凭眺。诗人此诗,紧扣“四照晴岚”之名,妥帖而稍嫌拘谨,未若封大受同名诗“楼开面面山”“浓翠扑城来”,更为痛快且具感染力。亦有写四照楼者谓之“半窗花柳明湖水,三面烟岚历下城”(辛师云《四照楼即景》),全景展示而不失其妙。

第二首“钟楼雪霁”写八景之雪后初晴的钟楼风韵。“佛慧压城头,雪后迷林麓”堪称绝唱,诗人说:雪后的高峻的钟楼美景,犹如佛慧山君临于济南城上,这比喻真是出人意表,活灵活现,佛慧山之“佛”恰与“钟楼寺”之“寺”对应,而且,读者诸君可以闭上眼睛细思那佛慧山形状,像大佛头,却又多像一口大钟哟,然而事情还未曾完,诗的妙处还在“雪后迷林麓”上,试想,这里除了神形毕肖的“佛慧山”,还有数不尽的绿树(阮元同题诗“声从何处来,楼影压秋树”),于是,虽是在城市之中,这里却是一派山林的风姿逸趣呀!诗人此处下一“迷”字,尤妙,将人们恍若置身林壑之间的美妙感觉表露无疑。

在古代,钟楼是济南一宝,人们颇多颂扬它于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如朱文藻诗:“阅世四百年,尘积声闻杳。为语城中人,各自理昏晓”;也有诗人欣喜于它由佛地向书院、学署的文化转型,如范坰诗:“康和尚院建钟楼,清夜闻声警梵修。佛地改为文学地,小鸣大扣更风流”。

第三首“湛然秋声”,说的是湛然斋金秋之清澈风致。湛然斋,在濯缨桥东北,原为康熙间山东学政陈沂震所建之船型书斋(舫斋),临水浴风,优雅无限,后翁方纲更名小石帆亭以忆渔洋。秋来,半湖蒹葭,一树秋声,诗情画意,尽在此中。然而此诗仍有不尽之意在,即对于“湛然”之人文内涵未暇顾及,当年陈沂震将此斋以“湛然”名之,正感于苏东坡诗句“照我湛然心不起”之意,“湛然”,不惟是自然状态,更是人的一种心态,所谓内心澹泊,无欲无求是也。封大受同题诗“虚馆坐摊书,湛然心似水。叶干闻人行,恐是欧阳子”,恰将此意补足。

明湖风荷侯莉摄影

第四首“红欄活水”,说的是四照楼前倚欄观泉的美丽享受。上文谈到,四照楼是一处泉绕水环的美丽楼宇,有泉(或名玉露)在楼前自西而东潺潺流过,而泉池边则有红色之护栏。这在张若溎《重修四照楼记》中可见端倪:“楼之上,周以曲廊,其下植屏,疏棂以间之,视前规有加。”而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描绘这楼前红欄道:“夹岸槐柳蔽日,红欄逶迤;溪中赤鲤径尺,鱗鬣可数。”这红欄在大明湖柳荷世界的万绿丛中尤其耀眼,且溪边有花树,溪中有赤鲤文鱼(封大受同题诗亦有“花落聚文鱼,露零散清响。”)自是生计勃然,令人陶醉其间。谢仟将此活水比作学署之“教泽”与孔门洙泗之“心源”,还是颇合时宜的。

第五首“瑶除石芝”。据阮元《山左学署八咏》,学署有两座园林假山,一曰石芝,甚透,在楼西之客轩内;一曰:玉玲珑,立濯缨桥南,玲珑高丈许,旁有古柏。著名诗人黄景仁、翁方纲都有诗写石芝。由“瑶除石芝”之名得知,大约石芝后由楼西之客轩移置室外四照楼阶下,故谢仟诗亦有“石芝自何来,阶前看突兀”之语;其古朴嶔嵜之态,刘大观同题诗可资参照:“槎枒一拳石,形似商山芝。想其出土日,当在秦皇时”。

第六首“虚舫谈经”,虚舫,正上文之舫斋,其先为湛然斋,后为小石帆亭者是也,何以二景皆为一处,盖前一景“湛然秋声”,主要着眼于此舫外部或曰整体之韵致,乃是由外而内之感受。而此景则则是由内而外,是舫内研讨经史之感觉。谢仟“心如不系舟,微言开万古”,可谓一语双关,其一,不系舟,正是船型建筑物(舫斋)之雅称,其二,学术探讨与研究,最切要的正是自由自在、百家争鸣的氛围。白居易诗云:“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殆此之谓也。阮元尚有“鸟浴阑花外,鱼跳窗影中”,写此舫斋之不同寻常之美感,堪称绝妙。

另,翁方纲曾称,他在重葺舫斋,以“小石帆亭”命名之后,遂将“厅事东偏去年题小石帆者,命名“校经义考之斋”;又据阮元《山左学署八咏》:积古斋“即小石帆之后轩”,由此可知,翁方纲“校经义考之斋”与阮元之积古斋,大约为一处,即在与舫斋(小石帆亭)相邻的“后轩”。

第七首“平桥待月”,桥,即濯缨桥。四照楼前泉溪上之石桥,因其面对碧波万顷的大明湖,一无阻碍,故为待月、观月之佳处,日暮清风,良宵三五,濯缨平桥之上,待月之心情怕是比观月还要激动,谢仟以“小立平桥上,东山看月吐”,极好地表达了人们的心情,一个“吐”字,又以拟人的方式,赋予了月亮鲜明的形象与充分的灵性。

第八首“海棠春雨”,写的是学署胜景海棠沜。据阮元《山左学署八咏》,“海棠沜,玉玲珑少东,有海棠一株,荫将一亩,南压溪水,曰沜者,所以名此溪也。”看到这段文字,读者就要醉了:如此茁壮美艳的海棠树,且在溪水中照见美丽的倩影。诗人将学署比为培育学子的春风化雨之地,而海棠树也像桃李(喻士子)一般,享受着沐浴春风的待遇,是树之幸也。

编辑:苏岭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