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写一首趵突泉,唱和粉丝竟过千齐鲁 [复制链接]

1#

按:多年前,一位来济为官的文人在看过趵突泉后,即兴写下七律一首。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首诗自诞生后,引发一代又一代的粉丝追捧,大家纷纷写诗与之唱和。粉丝中有个大佬,竟然是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至清代初年,不到年时间里,写诗与之相和的文人竟然达到了千人。

在历代题咏趵突泉的诗歌中,影响如此之大的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和诗界”,能引发一代代这么多文人即兴相和,也算是达到了登封造极!

这位文人就是赵孟。

这首诗就是他创作的七律《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为什么会一首诗会引发一代代这么多拥趸,“那些与之相和的诗都是谁写的,有什么艺术特色?

在赵孟《趵突泉》诗诞生多年后,济南文史专家周长风先生、刘书龙先生联袂推出的《赵孟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可为大家提供答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史研究院特此郑重推荐!(文/雍坚)

前言

文/周长风

元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于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七日来到济南,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春应朝廷之召,离济赴京。其间,赵孟流连于济南山水,写下许多诗文。其七律《趵突泉》(以下简称“赵诗”)或因写的是济南最著名的景致,或因写得好,或因有墨迹手卷流传存世,或因泉上有众多历代和(hè)赵诗碑刻及清代康熙帝手书赵诗御碑,或因诗之颈联成为传播最广的泉上楹联,或因是上述原因的叠加,总之,于后世来说,它不仅成为赵孟写济南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是有史以来无数写趵突泉的篇章中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其至尊地位从它诞生至今不曾动摇,后来者恐怕也难以取代。

至于赵诗对于趵突泉的意义,亦自不凡。清代济南府淄川县人、学者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即写道:滇中广南府响水塘,有泉上喷,高十余丈,远胜趵突泉。“然无名人题咏,寂寂无传。史公云:‘附青云之士,而名益彰。’若趵突者,亦幸在都会,得松雪之品题也夫。”

说赵诗至今仍是人们心目中的趵突泉“第一诗”,这不难证明,您在济南稍作调查,或者上网检索一番便知。而本书所要传递的信息之一,则是赵诗的一项“天下第一”。

古时趵突泉称“第一泉”,虽然亦被誉为“海内之名泉第一”,但按一般的理解,乃于济南“七十二名泉”居首,毕竟海内名泉历来并没有什么权威人士、权威机构认真地排过座次,并被举世公认。

而今天的趵突泉则堂而皇之地号称“天下第一泉”。由趵突泉挂帅,与大明湖、黑虎泉、五龙潭、护城河等组成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就叫“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既然说趵突泉雄踞“天下第一”,那么就应列出都有哪些相关数据可以证明。倘若您问趵突泉“第一诗”有何记录可冠以“天下第一”呢?答曰:和诗,或者说是和诗中规则最严格的一种——次韵诗。

我国自北魏以来,文人常诗词唱和。一人作诗,他人以与其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格式的诗附和、酬答。早期和诗常以意相和而不和韵,中唐以后则以和韵为绝大多数。和韵大致分为三种:依韵,依照原作所用的韵部押韵,具体的韵字不必与原作相同;用韵,也称从韵,必须使用原作的韵字,但不必遵循其韵字的使用次序;次韵,也称步韵,既要使用原作的所有韵字,还要依循其用韵的次序。另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和韵方式,和诗的韵脚与原诗韵脚用字一致,而先后次序相反,被称为倒叠韵或倒韵。这也可视作次韵的特殊形式。

次韵是难度最大的。但是有时候,和诗必须次韵,退一步讲也须是用韵。您想,两个相识的同时代的人之间,可以就一个共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