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李清照吗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651571.html

《还珠格格》里紫薇一句“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风靡多年。济南的大明湖也因此为更多外地游客所熟知,大明湖对面的百花洲还建有雨荷厅、雨荷巷,供游人们缅怀那段短暂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夏雨荷只是琼瑶笔下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夏雨荷的故事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才是我们大明湖畔真正的传奇,今天的趵突泉公园里和章丘的百脉泉公园都建有李清照纪念堂。

既然是传奇,那必定是与众不同。在李清照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才女和流氓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此文我们先来说说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名门,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曾因文章受知于苏轼,“后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来自书香世家,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受父母的熏陶,小小李清照便显现出在诗词方面的天赋,十岁就开始作诗填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想走,又想看看来人究竟啥样,又不想被人窥中这种心思,只好靠在门边装作欣赏庭院中的青梅——短短12个字,就把一个天真少女看到有陌生人来时那种羞涩、好奇’而又活泼灵动的模样描摹的淋漓尽致。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诗词以南渡(靖康之难后,李清照被迫流亡江南)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词以清新明丽为主,后期则多是哀婉感伤之作。这种前后全然不同的诗风是与词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少年时期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心地纯净,纵情山水,亲近自然,穿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们仿佛看到:落日的余晖之下那个明艳美丽的少女,在酒酣之后驾一叶扁舟,衣袂飘飘,穿行在荷花丛中,藏身在茂密的荷叶之下的鸥鹭受到了惊吓,“哗啦啦”一下全都冲向了天边的彩霞,好美的画面,美的令人神往,让人沉醉。

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两人少年夫妻,志趣相投,夫唱妇随,小日子过的恩爱富足,轻松惬意。据说夫妻俩常于饭后嬉戏,其中一人说出一句话,对方要说出出自哪本书的哪一篇,答错者被泼茶于胸以示惩罚。于是,后世著名词人纳兰容若便有了“*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慨。不久之后,赵明诚外出做官,两人便开始了聚少离多的日子。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诗词,多写对丈夫的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首词以女性特有的笔触写尽词人的离愁悲苦、相思入骨的心境。首句被称作“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收束三句,则更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千古名句。李清照的才女本色,从此词中可窥见一斑。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帘卷西风,人比*花瘦。

这首《醉花阴》,是李清照这一时期的又一佳作。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赵明诚在当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但他的名声远远落后于早年成名的妻子,赵明诚心中不服气啊,于是他闭门三日,写下五十首词,把妻子的的这首《醉花阴》杂于其中,请他的朋友前来品鉴。朋友大为赞赏:赵兄在诗词方面大有长进啊,其他倒也平平,唯有这三句“莫道不销*,帘卷西风,人比*花瘦”为绝世佳作!经此一事,赵明诚对妻子的诗词造诣再也不敢小觑了。这三句词于无声之中倾诉相思之苦,其中无一思念之词,却把一个在萧瑟秋风中因思念丈夫而形销骨立、面容憔悴的女子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靖康之难是李清照一生的转折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词人只身流亡江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经历再嫁、离婚,身心受到重创。这一时期的词作,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代表,大多为哀婉感伤之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这一组叠词,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似愁,如泣如诉,婉转凄楚,把词人内心的孤寂、悲凉、愁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本想借酒消愁,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他晚来风急”;抬眼望长空,那群飞驰而去的大雁,“却是旧时相识”,也许,它们曾经是为词人带过书信的吧,物依旧,人全非,只能一个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之后呢,是更为难捱更为孤寂的长夜,梧桐,细雨,*昏——最后汇成了“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亡国之恨,丧偶之痛,独居之苦,笔墨尽处,一个“愁”字怎么能写得尽呢?明朝徐士俊在《古今词统》中有此一评:“才一斛,愁一斛,虽六斛珍珠何以易之。”易安此词无愧于这一评论。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少年时“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如今即使想泛舟游湖,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啊,故人,故国已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悲从中来,纵然“双溪春尚好”,也没有少女时代那种无忧无虑的心境了。明代李攀龙评论此词有云: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于邑,不觉泪下。(《草堂诗余隽》)。如今世人有伤感经历这,读此词句,也都会潸然泪下吧。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双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寓居临安,遇元宵佳节,想起昔日汴京城的无忧生活,以当年“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和今日的“如今憔悴,风鬟双鬓,怕见夜间出去”对比,最后落笔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普天同庆的盛大节日里,词人却只能躲在帘儿底下,听外界的欢声笑语,个中凄凉,又有几人能懂。

梁衡在《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一文曾写道李清照一生经历的三大磨难:一是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的磨难;而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磨难;三是超越时空的孤独。总结的非常精辟到位。尤其是第三大磨难,是的,我们的才女是孤独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站在诗词文坛的顶端,令人仰望却无人理解,体验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在封建时代,李清照做了一般女子想也不敢想的事。穿越千年来到今天,她仍是诗词世界里最耀眼的那颗“才女星”,在那满天璀璨星河里俯瞰人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