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图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公卫知识要知道洪涝灾害后防疫卫生知识
TUhjnbcbe - 2025/7/19 17:28:00

洪涝灾害后防疫卫生知识

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面对突发暴雨洪涝灾害,为有效遏制大灾后大疫发生,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对洪涝灾害相关卫生防病知识的知晓率。

一、洪涝灾害发生后,为减少疾病发生,人民群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饮用水消毒剂(漂精片、消毒泡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存放(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二)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三)环境卫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

(四)病媒生物控制。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抗洪值守人员应配备防蚊帽、穿长袖衣裤,裸露部位可喷涂驱避剂。应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杀鼠剂灭鼠;灭鼠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水灾鼠类死亡或迁徙时,体表寄生虫脱离或逃逸,灭鼠时,应在居民安置点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等寄生虫,做好鼠虫并灭。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异常增多时需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

(五)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如果不得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并常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六)预防皮肤溃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在皮肤皱褶部位扑些痱子粉。下水劳动时,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下水。要设法穿长筒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

(七)及时就医。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找医生诊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其次是遵听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注意药物使用方法。

(八)心理健康。灾后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生活规律,如超过一个月仍未恢复,应向精神科医生求助或到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咨询。

(九)特殊人群护理。为老、弱、幼以及病人尽量营造较好的环境,减少伤残和死亡。

二、灾后疾病如何预防?

(一)灾后肠道疾病

灾后由于水源污染,卫生条件差,会引起肠道传染疾病的发生,常见的灾后肠道疾病有:细菌性痢疾、伤寒、沙门菌、手足口病等。如何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成了关键。

预防方法:

1.管好饮食,喝开水,吃熟食。

2.饭前便后要洗后。

3.不吃腐败变质,受污染的食物,不吃污水浸泡的食物。

4.灾区定时消毒。

5.取水点远离粪便、垃圾、污水。

6.如果出现发热、呕吐、胃绞痛等请及时就医。

(二)灾后虫媒和自然病原疾病

灾情发生后往往自然环境,温度,湿度,水位等都会发生变化,脏乱的环境有利于病虫的生长繁衍,此时蚊虫肆虐会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灾后主要出现的自然病原疾病有:疟疾、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等。

预防方法:

1.减少露宿,使用蚊帐,驱虫剂。

2.灭鼠、防鼠、不吃老鼠咬过的食物。

3.不使用污染过的水,避免接触疫水。

4.对灾区猪羊牛鸡等定时进行消毒,及时处理病死牲口。

5.健康宣教,提倡群众维护环境卫生。

(三)其他类疾病

1.食物中毒:食物煮熟煮透,餐具进行消毒,洪灾期间和退水期间应避免减少外出大型聚餐。

2.皮炎:皮炎是洪灾过后多发的一种疾病。下水工作者尽量每个1-2个小时离水休息,将浸水部位在阳光下晒片刻。蚊虫叮咬后不要用手抓挠,避免感染,可以用药缓解痒痛。

3.冻伤:由于寒冷侵袭,低温、潮湿、冷风等易引发冻伤,室外工作注意保暖防寒,如有针刺样疼痛、水疱、瘙痒等冻伤症状,应立即脱离低温环境,及时就医。

近期,全国多地仍有特大降雨。掌握逃生技巧,疾病卫生防控知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减少死伤人数,灾后才能重建美好家园。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卫知识要知道洪涝灾害后防疫卫生知识